玩酷网

[太阳]1960年,一名生产队长带着村民们炸开了丁汝昌的墓地,墓地里有一黑一红两

[太阳]1960年,一名生产队长带着村民们炸开了丁汝昌的墓地,墓地里有一黑一红两个棺材,村民们焚烧了遗体,将棺材改成了八条大板凳,边角料还做了切菜的砧板! (参考资料:2014-05-29 华商晨报——丁家后人:丁汝昌墓于60年代初被盗尸骨遭焚毁) 丁汝昌,北洋水师提督,一个注定与悲剧相连的名字,他不仅是甲午战争失败的符号,更是时代洪流下一个国家沉浮的缩影,他以死明志,却饱受争议。 谁能想到,一位为国殉身的将领,其身后坟冢竟会在几十年后遭遇比炮火更为残酷的劫难,他的死因与身后遭遇,交织成一曲血泪与无奈的悲歌。 1895年2月,威海卫刘公岛已是孤岛,丁汝昌和他的北洋水师弹尽援绝,近万军民的性命悬于一线,当日军通过英国军舰递来劝降书时,这位提督最初不屑一顾。 可是,随着岛上军心溃散,下属哀求活路,丁汝昌不得不重新面对这份绝望的信件,2月11日深夜,丁汝昌给李鸿章写下绝笔,而后饮鸦片酒自尽。 但丁汝昌究竟是先安排投降再赴死,还是拒不投降而殉国?这成了甲午战后的一桩悬案。 无论丁汝昌以何种方式结束生命,丁汝昌以死保全军民的悲壮,本应换来身后的安宁,谁知历史的残酷,远超战争本身。 时间来到1960年前后,一股“开荒大生产”的浪潮席卷乡村,盗墓也随之盛行,丁汝昌在安徽庐江的墓地,未能幸免。 据其第五代外孙赵怀民回忆,当时竟有十多名青壮年,在深夜盗掘丁汝昌墓,更讽刺的是,掘墓人中还有丁家曾雇佣的守墓人沈家的后代,丁家当年不仅免了沈家租金,还额外给钱,关系颇好,未料人心变得如此之快。 丁汝昌的坟墓由糯米和石灰混合砌成,异常坚固,盗墓者用尽力气也无法打开,最终竟动用了农用炸药,墓室炸开后,露出两口棺材,一红一黑,红色的是其夫人魏氏的,她在丁汝昌殉国后也追随而去,黑色的是丁汝昌的。 魏夫人的遗体早已腐烂,随葬的金银首饰被洗劫一空,打开丁汝昌的棺木时,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历经六十多年,他的遗体竟完好无损,眉毛胡须清晰可见,面容安详,仿佛只是睡着了。 据说丁汝昌口中含有一颗宝珠,被人抠走后,遗体才迅速变黑,棺内陪葬品稀少,远低于盗墓者的预期,他们一怒之下,竟将丁汝昌的遗体拖出焚烧。 第二天,两口上好的棺木被送到木业社,改制成了八条大板凳,剩下的边角料甚至被做成了切菜的砧板,所获文物换来一辆自行车,参与者各分一斤大米,便“心满意足”了。 这种行径的野蛮,足以击穿任何文明的底线,为了不让这段惨痛的历史湮没,丁汝昌的后人付出了巨大努力。 1988年,外孙赵怀民兄弟二人步行几十里路,找到了当年的盗墓参与者沈氏兄弟,对方起初顾虑重重,生怕被追究“挖祖坟”的罪过,赵怀民承诺绝不追究,只为弄清真相,得到保证后,沈某才吐露实情。 与坟墓一同遭劫的,还有丁家祠堂,那些雕刻精美的石鼓和石条,被拆去做成洗衣板和搭桥石,日复一日被人踩踏。 肉身被毁,名誉同样在风雨中飘摇了数十年,丁汝昌死后,李鸿章曾奏请朝廷予以抚恤,但京城的主战派将战败的怒火全部倾泻到他身上,弹劾其“死情可疑”,说白了,就是死了也还是罪人,不给任何身后哀荣。 直到1910年,也就是丁汝昌死后15年,经筹办海军大臣载洵等人的奔走,在广东水师提督萨镇冰和威海卫三百多名乡绅的联名上书推动下,清廷才最终下诏,为丁汝昌“开复原官原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