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们一定要记住,丈夫愿意给你用钱,要的是你的生育价值;父母愿意给你花钱,要的是你能够为他们养老。 我有个相处了7年的闺蜜,她的生活就如标题所说,丈夫要的是她的生育价值,父母也催着她养老,完完全全是在过着被“物化”的人生。 我这位闺蜜她叫小雅(化名),她刚结婚那会儿,几乎每天都在朋友圈晒自己的幸福: 老公给买的包,老公给钱去做的医美,还有周末带她飞去云南看雪山。 可日子一长,老公开始嫌她花钱太多了,在她多吃了一口草莓蛋糕时就冷着脸说:“你是打算一直当公主,还是打算给我生个孩子?” 小雅不想要孩子,开始和老公天天吵架,夫妻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差,小雅有段时间就跑回娘家去住了。 在娘家她算是松了一口气,爸妈依旧惯着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完全不像已经结婚的人了。 有一次小雅和父母聊起来,想找父母拿笔钱自己做生意,可母亲却说:“你也三十好几的人了,你打算什么时候给我们养老呢?” 那一瞬间,小雅忽然明白,原来自己以为是被宠的,其实每一份宠爱背后都藏着一笔账,一笔她从未认真算清楚的账。 花谁的钱,就要承受谁的期待 人这一生,很少有白吃的饭、白花的钱。你从谁那里得到了资源,就要准备好承受对方的期待,哪怕他们不说出来。 当一个女人享受丈夫的钱时,看上去是爱情在滋养她,实则是家庭角色在悄悄绑定她。 不工作没关系,但要生孩子;不上进也可以,但要把家照顾好。 很多男人对妻子的期待,终究会落回一句老话:“娶媳妇,是为了传宗接代。” 当然,并不是所有男人都这么想,但在现实中,不少男人一旦觉得妻子不想生孩子,立刻就会觉得“那我娶你干嘛?”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交换理论”,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很多时候是在做价值交换: 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能满足我这个需要,我就满足你那个需要。 丈夫提供金钱,他的回报往往不只是你的笑脸和感激,更是对你身体、时间,甚至生育权的隐性索取。 于是你会发现,那些能长久被丈夫宠着的女人,要么年轻貌美,要么能生能带,要么懂得适时感恩。 否则,这钱花着花着,夫妻关系就变成了对账单——我都给你花了几万了,你什么时候给我生一个儿子? 而花父母的钱呢?同样也不是无条件 我们从小到大花父母的钱,总以为他们是最无私的,其实那份无私也有前提——你是他们的孩子,你未来会陪着他们老去。 很多父母嘴上说:“你过得好就行。” 但真到了他们年纪大、行动不便时,仍旧希望你能在身边端碗递水、陪着看病、唠唠嗑。 他们的钱,不是为了让你躺平享乐,而是为了让你有本事撑起一个家,包括他们晚年的生活。 尤其是在中国式家庭中,“孝”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课。 你读书、上学、创业、结婚,父母可以不断帮你,但终点只有一个——你有没有能力让他们在晚年安心、有依靠。 社会学上有个词叫“代际反哺”,意思是,上一代供养你成长,是为了你未来能够反哺他们。 这种反哺,不一定是金钱,有时只是一份情感上的陪伴与看顾。 所以你会发现,那些从小被宠到大的孩子,一旦父母年迈了,如果没有回馈能力,父母的心里会落空: 我把一切都给了你,你却没能力或者没心思照顾我? 你花谁的钱,就等于进入了对方的“权力范围” 说白了,谁的钱都不是从天而降的。 夫妻之间,如果不是共同奋斗型,那么金钱的主导方往往也掌握了关系的主导权。 你越依赖对方的钱,对方对你的要求也越理直气壮。 亲子之间,如果你长期依赖父母而没有能力回馈,哪怕他们不说出口,心里也难免会出现落差:我养你这么大,不是为了让你当白眼狼的。 那怎么办?是只能自力更生、不要花别人的钱吗? 也不是这么绝对。 关键在于你要清楚:花别人的钱,就意味着你要有承受某些期待的准备。 你可以花丈夫的钱,但也要评估好他对你未来是否有生育期待;你可以花父母的钱,但也要做好反哺他们的准备。 人生的账,从来都不是分文不取那么干净,最理想的状态,是你有花钱的能力,也有不被钱绑架的底气。 有人说:“婚姻的底气,是你兜里有钱;家庭的尊严,是你未来有担当。” 不依赖,不等于不需要,而是不被控制、不被贬值、不被算计,只有当你明白自己该给出什么、能拒绝什么,才不会在关系中迷失自己。 凡事皆有因果,关系里最怕的,就是你还在享受,对方已经开始对账了。 -The End - 作者-李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