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8年,《敢问路在何方》这首歌拿奖,上台领奖的是闫肃和蒋大为。作曲家许镜清只

1988年,《敢问路在何方》这首歌拿奖,上台领奖的是闫肃和蒋大为。作曲家许镜清只能在台下给他们鼓掌,事后,他鼓起勇气,给电视台打了个电话,问,“我能不能有个奖杯啊?” 许镜清,一位出生于山东农村的音乐家,从小就对音乐有着执着的追求。 尽管家境贫寒,但在父母的支持下,他还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哈尔滨艺术学院。大学毕业后,许镜清被分配到了北京农业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

1983年,已经小有名气的许镜清接到了为《西游记》创作音乐的任务。 当时,作词家阎肃已经为《敢问路在何方》填好了词,剩下的就是需要一位作曲家来谱曲了。 许镜清接过这份工作后,深感责任重大。他日夜苦思,希望能够创作出一首与这部经典电视剧相匹配的歌曲。 终于有一天,当许镜清乘坐332路公交车外出寻找灵感时,一个美妙的旋律突然在他脑海中响起。望着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小贩,许镜清联想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他知道,这正是他苦苦追寻的灵感来源!许镜清赶紧向一位小学生借了支铅笔,把脑海中的旋律记录在了一个展开的烟盒上。 回到办公室后,许镜清一气呵成地完成了《敢问路在何方》的谱曲工作。 除了《敢问路在何方》,许镜清还为《西游记》创作了其他多首优秀的音乐作品。 作为该剧全部音乐的作曲者,他一共创作了47首歌曲,涵盖了片头片尾曲以及81难的主题配乐。 许镜清在创作《云宫迅音》时再次碰到了瓶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路口看到农民工敲着饭盒、哼唱着小调,由此获得了灵感。

回到办公室后,《云宫迅音》的旋律迅速在他脑海中成型。 这首气势恢宏的交响乐最终成为了《西游记》的片头曲,在播出后广受好评。 许镜清在该曲中创新性地融合了电声乐器与传统民族乐器,开创了中国电声音乐的先河。 正是凭借着许镜清的这些优秀音乐作品,《西游记》这部经典电视剧才更加熠熠生辉。 如果说精彩的剧情是这部剧的灵魂,那么许镜清创作的音乐则为其赋予了丰满的艺术生命力。 《西游记》中或激昂、或抒情的音乐,都出自这位默默无闻却又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之手。

1988年,许镜清虽创作了《敢问路在何方》的音乐并使其一举成名,但是在闫肃、蒋大为登台领奖的时候,作为幕后功臣的许镜清却没有获得这份殊荣。 事后,他给电视台打电话追问能否得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奖杯。这个小插曲,成为了许镜清音乐人生的一处遗憾,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音乐创作者的忽视。

1988年,在《敢问路在何方》荣获大奖之时,站在领奖台上的却是词作者闫肃和演唱者蒋大为。作为这首歌曲的作曲者,本应同台领奖的许镜清却未能出席颁奖典礼。 颁奖结束后,他给电视台打去了电话,怀着忐忑的心情问道:"我能不能也有一个奖杯呢?" 这个小小的插曲,折射出了人们对幕后音乐创作者的忽视。 尽管《西游记》创造了极高的收视率,使得剧中演员名声大噪,导演也因此声名鹊起,但作为该剧音乐灵魂的许镜清却没能获得应有的关注度。

在普通观众眼中,《西游记》的成功更多归功于演员的精湛演技和导演的精心打造。 殊不知,没有许镜清的音乐作品,这部剧是无法达到如此高的艺术成就的。 然而,人们往往只记得荧幕上的明星,而忽视了幕后默默付出的创作者。 这种偏见,让许镜清的名字始终隐没在大众视野之外。 除了名誉上的忽视,许镜清在经济上也未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随着《西游记》风靡大江南北,剧中的音乐作品也被大量使用,成为了彩铃、铃声的热门选择。 据估算,仅彩铃一项就为电信运营商带来了数千万元的收益。

然而,作为这些作品的创作者,许镜清却没有得到过一分钱的版权费。尽管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影响了几代人,但他本人却未能分享到这些作品带来的经济利益。 晚年时,许镜清心中有一个愿望,就是举办一场《西游记》音乐专场音乐会。 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让更多人了解到这部经典作品背后的音乐故事,也让人们记住他这个默默无闻的作曲家。 为了筹备这场音乐会,许镜清四处奔走,但却处处碰壁。举办一场大型音乐会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场地支持,而许镜清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就在许镜清为音乐会的事情一筹莫展时,他的遭遇被网友们知晓了。 大家纷纷通过网络平台为他发起了众筹,希望能帮助这位年迈的音乐家完成心愿。 众筹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短短几天内就筹集到了举办音乐会所需的资金。 这让许镜清深受感动,他没想到自己多年来的创作竟然得到了如此多人的认可。

终于,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许镜清的《西游记》音乐专场音乐会如期举行。 在音乐会现场,当年《西游记》的"师徒四人"特意前来捧场,与许镜清一起重温了这部不朽的经典。 当一曲曲熟悉的旋律在演奏厅内回荡时,台上的许镜清热泪盈眶,脸上又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那一刻,他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内心的音乐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这场音乐会不仅是对许镜清音乐创作生涯的致敬,也向世人证明了音乐创作者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