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狠心抛弃丈夫和孩子后不辞而别,从此音信全无,17年后,当满头白发的她出现时,孩子们愣住了,随后悲痛大哭...... 在二十世纪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女性用自己的人生谱写了一曲特殊的奉献之歌,她在实验室里是冷静睿智的物理学家,在家庭中却是一位不得不长期缺席的妻子与母亲,这种身份的撕裂与矛盾,构成了王承书人生中最深刻的印记。 搁谁心里不难受啊?哪个当妈的能狠下心丢下几岁的孩子?可1960年的中国正咬着牙搞原子弹,苏联专家撤走,技术封锁像道铁闸横在眼前。王承书接到的任务是牵头铀提炼,这意味着从此要隐姓埋名,连家人都不能知道她在哪儿、干什么。走的那天夜里,孩子抱着她的腿哭着喊“妈妈别走”,她咬着嘴唇没敢回头,怕一回头就再也迈不动步子。这一走就是十七年,丈夫不知道她是死是活,孩子从记事起就没了妈,街坊四邻的闲话能把人戳死——“抛弃家庭的狠心女人”,可谁又知道,她在西北的土窑里啃着窝头算数据,在铀粉尘超标的实验室里熬坏了眼睛,连例假都停了,就为了让中国的原子弹早点响起来。 都说她是“伟大的科学家”,可伟大的背后是啥?是丈夫独自拉扯孩子的艰辛,是孩子成长里母爱的空白,是她自己错过了父母临终、孩子嫁娶的遗憾。当她顶着满头白发回来,孩子们的哭声里有委屈、有怨恨,更有十七年日思夜想的复杂滋味。你说她不想孩子吗?实验室的笔记本里夹着孩子幼时的照片,边角都磨破了;提到家人时,这个在学术上雷厉风行的女人会突然沉默。可在那个年代,“国家需要”四个字重如千钧,个人的悲欢离合只能被狠狠压在箱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