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深夜,姜昆给在美国的妻子打电话:“我想收养一个6岁的小男孩”,妻子拒绝了他。没想到妻子回国后,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提到中国相声界的著名人物姜昆,人们不免会联想到另一位备受瞩目的相声演员——德云社的创始人郭德纲。两人虽然同属相声行业,却代表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和派系。
如果说姜昆是相声界的主流派代表,那么郭德纲则是非主流一派,他们的艺术理念和表演风格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2007年,一场关于相声艺术发展的争论将两人的关系推向了风口浪尖。 这场争论的焦点是郭德纲的相声作品中存在的“三俗”问题,即低俗、庸俗、媚俗。当时,郭德纲的相声以其幽默风趣、贴近生活的特点,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德云社的演出更是场场爆满,影响力迅速扩大。
然而,这种迅猛的发展势头引起了相声界传统派系的关注和担忧。 许多同行私下里议论,觉得郭德纲的崛起有可能冲击传统相声的地位,甚至有人暗自吐槽:“这是要将整个蛋糕都吃下去的节奏啊。” 作为传统派的代表人物,姜昆与大多数同行站在了一起,对郭德纲的相声风格提出了强烈的批评。 姜昆等人认为,郭德纲的相声内容过于低俗,有损相声艺术的高雅形象。 他们强调,相声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应该肩负起教育和引导观众的责任,而不应一味追求笑料,迎合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 这种观点在相声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一时间关于相声艺术方向的争议此起彼伏。
随着时间的推移,郭德纲的影响力逐渐超越了相声界本身。许多观众认为,他为相声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打破了传统相声的沉闷格局。特别是年轻一代,对郭德纲的创新精神和幽默风格赞誉有加。人们在谈起郭德纲时,往往充满了欣赏和肯定。 相比之下,姜昆等传统派的相声艺术家则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一些观众认为,他们过于拘泥于传统,缺乏创新精神,对观众的需求关注不够。 这种观念的转变,使得姜昆在部分观众中的形象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不过提到姜昆与妻子李静民的爱情故事,是演艺界一段佳话。
时间倒回到1968年,那时的姜昆与李静民都是年轻有为的青年,两人都到东北从事文艺宣传工作。 那时的交通没有现在发达,长途旅行都靠火车。一次偶然的机会,姜昆和李静民在去往东北的列车上相遇了。 火车上,姜昆与李静民共同负责宣传任务。或许是工作中的默契,或许是志同道合,年轻人的热情让两人很快就熟悉起来,或许也是一见钟情,火花在彼此心中迸发。 往后的日子里,姜昆和李静民虽然分隔两地,但心中的火苗一直不曾熄灭。 他们开始频繁互致书信,倾诉思念,诉说情意。每次收到对方的来信,都是莫大的惊喜,两人把这份跨越时空的纸笺爱情坚持了整整十年。
1978年,姜昆与李静民终于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爱情长跑,携手步入婚姻殿堂。 他们的结合,让亲朋好友都感叹这是演艺界一对金童玉女的幸福归宿。 婚后,姜昆和李静民恩爱如初。
1980年,他们的女儿姜珊出生,为这个幸福的家庭增添了欢声笑语。
1998年当时的姜昆作为中国广播说唱团的团长,参加了"送温暖"的公益活动,去福利院探望孤儿。 活动要求每个人接一名孤儿回家过一个星期,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就是在这个活动中,姜昆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男孩——谢谭。 谢谭的身世很是凄惨。他的父母在他出生不久后就双双去世,把他遗弃在了福利院。 也许是生活环境的影响,谢谭从小体弱多病,骨瘦如柴,头发枯黄稀疏,一双大眼睛在小小的脸上显得格外突出。 刚刚为人父的姜昆,看到如此瘦小的谢谭,想到了自己远在美国的女儿,心中五味杂陈。他当即决定,要让谢谭在自己家中,真正感受一次父爱的滋味。
接下来的一周,姜昆尽心尽力照顾谢谭的生活起居。 他亲自给谢谭洗澡,下班后给他熬莲子粥喝,晚上还带着谢谭睡在一个被窝里,给他讲故事哄他入眠。 谢谭枯槁的小脸上,终于有了孩子应有的笑容。
一周很快过去,告别的时刻到了。谢谭依依不舍地拉着姜昆的手,眼里噙着泪花。姜昆看着谢谭的眼睛,下定决心,要给谢谭一个家。第二天,姜昆就带着谢谭来到民政局,办理了收养手续,并给他起名姜河。 办完手续,姜昆给远在美国的妻子打去电话,把收养姜河的事告诉了她。 半个月后,李静民从美国回到了国内。 一进家门,李静民的脸色就不大好看。小小年纪的姜河,看得出妈妈对自己有所不满。
为了讨李静民欢心,姜河开始殷勤地围着继母转,帮她拎包、倒水,希望能得到她的喜爱。
姜河的讨好,渐渐软化了李静民的心。一个七岁的孩子,还懂得这般贴心,让李静民感动不已。
她不再排斥姜河,反而开始关心起他的生活来。 就这样,在姜昆夫妇的悉心照料下,姜河健康地成长着。 之后在姜昆的鼓励下,姜河开始学习杂技。一开始,姜河只在电视上见过杂技表演,没想到练习起来如此辛苦。 但在姜昆悉心开导下,姜河咬牙坚持了下来,渐渐有了起色。 一年后,姜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广州军区杂技团,成为了一名职业杂技演员,实现了他的梦想。 而这一切,都源于姜昆夫妇的悉心养育和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