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太阳]1955年9月27日授衔仪式上,当毛主席走到陈面前时,说:“怎么样,跟我

[太阳]1955年9月27日授衔仪式上,当毛主席走到陈面前时,说:“怎么样,跟我干比跟蒋介石干有出息吧,我看蒋介石给不了你大将军!”,而陈赓笑着说:“我的大将军可不是你给的,是李聚奎给我的”。 (参考资料:2021-03-16 文汇客户端——授衔时陈赓为何不买毛主席的账,非要说“我的大将军不是你给的,是李聚奎给我的”?) 在一场特殊的将帅聚会,年近八旬的总参谋长杨得志,听说李聚奎将军也会出席,当即吩咐工作人员:提前五分钟到会场大门,车刚停稳,他就急着下车,笔直地站在门口,旁边的人劝他进屋坐着等,他却像没听见。 当李聚奎的车一到,杨得志立刻迎上前,小心翼翼地把老战友搀进会场,安顿在座位上,自己才肯落座。 杨得志的这份敬重,在将帅圈里人尽皆知,却又显得格外突出,这背后,藏着共和国将帅圈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一位被称为“将中之圣”的将军,他的人格魅力,远比军衔耀眼。 李聚奎的品格,首先是硬,即便刀架在脖子上,他也不肯诬陷一个同志,守住了一个革命者的底线。 后来西路军兵败,部队被打散,许多人选择各自逃生,而李聚奎却拖着病体,千里行乞,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找到党中央,回归队伍。这份信仰,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是拿命换来的。 除了骨头硬,李聚奎的为人更是厚道得让人没话说,杨得志生前总念叨他:革命早,功劳大,打仗实在,敢打硬仗,但从不居功,最能说明他这份厚道的,是陈赓授大将衔时的一段插曲。 1955年评衔,授予大将的门槛之一是红军时期担任过主力师师长,可陈赓当时大部分时间在白区工作,军队履历里偏偏就缺了这么关键一笔,这下可急坏了总干部部,陈赓自己也犯了难。 陈赓素来爱开玩笑,授衔前逮着李聚奎就半开玩笑地“求助”:“老李,都说你老实。过几天我跟徐立清说,我当过你的师长,是接你的班。你就这么认了啊!” 面对老战友这番“嘱托”,李聚奎只是笑了笑,没说话,谁知几天后,徐立清真找上门来核实,李聚奎没有半点犹豫,斩钉截铁地回答:“陈赓是接我的师长。” 就凭这句证言,陈赓的大将军衔顺利落定,后来毛主席见到陈赓,还开玩笑说:“怎么样,跟我干比跟蒋介石干有出息吧,我看蒋介石给不了你大将军!” 陈赓却不“领情”,哈哈大笑说:“我的大将军可不是你给的,是李聚奎给我的。” 这虽是句玩笑,却道出了一个事实:李聚奎的厚道,在于他总想着成人之美,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自己也觉得这事再正常不过:“陈赓是黄埔的老大哥,救过蒋介石的命,也是主席的爱将。陈谢兵团功劳那么大,他不授大将谁授大将?” 也正因如此,李聚奎在将帅圈中才有了这般独特的地位,当年在他手下干过或者接替过他职务的谭政、陈赓等人,后来都成了大将,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证明。 不过,就是这样一位备受敬重的将军,在1955年首次大授衔时,名单上却没有他的名字,原因也简单,他当时已不在军队,正担任新中国第一任石油工业部部长。 直到1958年,李聚奎重返军队,军衔问题才摆上桌面,这下,总干部部又犯了难,论资历战功,授上将似乎委屈了;可要破格授大将,十个名额早已尘埃落定。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准备去做他思想工作时,李聚奎自己传话来了:“就低不就高,上将就行了!” 一句朴实的话,瞬间解开了所有人的难题,毛主席看到授予李聚奎上将军衔的报告后,也高兴地批示同意,就这样,1958年,共和国多了一位上将——一位功勋卓著,却因谦逊而“迟到”的上将。 李聚奎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将帅风骨,他的故事震撼人心,不在于打了多少胜仗,而在于他那份对信仰的坚守、对战友的厚道和对名利的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