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太阳]1943年,王近山随手消灭120名日军,在清点战利品时,王近山突然发现了

[太阳]1943年,王近山随手消灭120名日军,在清点战利品时,王近山突然发现了惊人秘密。 (参考资料:2022-02-22 乌鲁木齐网警——「党史天天学」这场伏击战,围歼日军“观战团”120余名军官) 很多人都记得《亮剑》里,李云龙设伏全歼日军观战团的经典一幕,那个让楚云飞都心服口服的“口袋阵”,几乎成了八路军智慧与勇气的代名词。 不过,艺术终究源于生活,这场战斗的真实原型,比剧中更加传奇,也更显指挥员的胆魄,它的导演,就是后来被刘伯承元帅称为“王疯子”的王近山将军。 而这位将军的“疯”,早在红军时期就出了名,1930年,年仅十五岁的王近山参军,天生就像是为战场而生。 两年后的一次肉搏战中,为了解决一个高大的敌人,王近山竟直接抱住对方,双双滚下悬崖,结果,敌人当场毙命,他却奇迹般地挂在树上活了下来,这种不要命的血性,不是鲁莽,而是一种在绝境中寻找胜机的本能。 到了1943年秋,华北局势异常复杂,一边是日军对太岳根据地发动疯狂“扫荡”,另一边是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兵锋直指延安,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任八路军386旅旅长的王近山接到命令,率16团赶赴延安。 这本是一次单纯的行军任务,部队连破两道封锁线后,于10月22日抵达山西洪洞县的韩略村附近休整,按照计划,韩略村只是个临时落脚点。可谁也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即将成为一个载入史册的战场。 王近山天生的警觉性让他没有安于休整,而是立刻四处走访,很快,地下交通站和当地老乡送来一条关键情报:村子附近的公路上,日军车辆往来频繁,不仅没什么警戒,而且两天后,也就是24日,会有一支日军队伍从此经过。 对一个真正的战将而言,意外的情报就是送上门的战机,王近山当即决定,行军计划暂缓,这块送到嘴边的“肥肉”,必须吃掉。 当然,“疯子”从不打无准备之仗,第二天,王近山亲自勘察地形,发现韩略村西南的公路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伏击场,公路夹在两道七八米高的陡壁之间,部队往上一藏,敌人就算走到眼皮底下也难以发觉。 不过,风险也摆在明面上,这里离敌占县城不远,村东高地还有一个日军据点,一旦开火,援兵很快就到。 但另一个情报也让王近山吃了定心丸,日军主力部队大都被牵制在“扫荡”前线,后方机动兵力极为有限,这意味着,只要打得快,这就是一场稳赚不赔的买卖。 权衡之下,王近山与团指挥员们一拍即合,这一仗,能打,为求速战速决,他命令辎重部队先行转移,只留下四个精锐连队。 10月24日凌晨3点,各部队悄无声息地进入阵地,战士们用高粱秆和玉米秸把自己伪装得与环境融为一体,清晨8点,日军车队果然大摇大摆地开了过来,骄横到连前导侦察哨都没有,一头扎进了八路军的口袋。 随着两颗红色信号弹升空,战斗瞬间爆发,王近山率领部队,只用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就结束了这场战斗,部队迅速打扫完战场,立刻转移,等日军的增援飞机和部队气势汹汹赶到时,16团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事后从缴获的文件看,被歼灭的这股敌人,正是准备去前线参观的日军“战地观战团”,包括一名少将旅团长在内的120多名军官,这一仗,不仅在战略上沉重打击了敌人,也成了“亮剑”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王近山的韩略村伏击战,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作“致人而不致于人”,它证明了优秀的指挥员,绝不是被动执行命令的机器,而是在战场上时刻保持敏锐,敢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并敢于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