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年仅25岁的红军师长洪超,光荣牺牲在长征刚刚开始,他倒下的那片土地,后来几次改种农田,坟头都快找不到了,彭德怀临终前躺在病床上,还不断的说:“不要忘记洪超,”这位带伤上阵的独臂师长,彭德怀一辈子没忘,也不允许别人忘。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4年10月21日,在江西信丰百石村,年仅25岁的红军师长洪超牺牲在长征的起点,他倒下的地方,在之后的岁月里被改种过几次农田,坟头几乎无人识别。 四十年后,彭德怀临终前仍躺在病床上,断断续续叮嘱身边人不要忘记洪超,这位年轻的独臂师长,用短暂的一生,为中央红军踏上长征开辟了第一道血路。 洪超1909年出生在湖北黄梅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父亲去世,九岁母亲改嫁,他从小跟着年迈的祖母靠乞讨维生,童年过得十分艰难,吃不饱穿不暖,还经常被人欺负。 他给地主家做过短工,干的是最重的活,吃的却最差,常年挨打骂,从小的苦难生活,让他比同龄人更早明白贫穷和不公是怎么一回事。 1926年,他看到队伍进入黄梅宣传“打土豪、分田地”,便毅然加入农民自卫军,第二年,他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正式走上革命道路。 1928年,他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参与创建革命根据地,被调到红五军担任警卫员,他作风扎实,作战勇敢,逐渐在部队中崭露头角。 在湘赣边界和中央苏区的多次战斗中,他屡立战功,被破格提拔,虽然文化不高,但他头脑灵活,军事素质优秀,很快成长为营长、团副等骨干指挥员。 1932年,在草台岗的阻击战中,洪超带一个营坚守阵地,他在战斗中被敌人流弹击中左臂,骨头粉碎,血流不止,他坚持指挥战斗到最后,才由战友抬下火线。 医生决定截肢保命,他在重伤下咬牙接受治疗,失去左臂之后,他很快就用左手重新练枪,恢复战斗力。 三个月后,他重返部队,已能娴熟使用左手完成射击训练,并带领部队再次参加战斗,他的这种顽强精神在红三军团中被广泛传颂。 1933年,洪超晋升为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时年他只有24岁,是红军中最年轻的师级指挥员之一,他带队参加建洵口、八角亭、资溪桥等战斗,表现出色。 由于战功显著,他获得二等红星奖章,尽管伤残在身,但他在任何一场战斗中都冲锋在前,从不退缩,他常说,自己的命是战场上捡回来的,必须继续为穷苦人打天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正式踏上长征,洪超率领红四师担任先头部队,为主力部队开路,当部队行进至江西信丰县百石村时,遭遇敌军拦截。 此前中央方面原本与粤军有过接洽,试图借道通过此地,但因沟通不畅未能达成协议,敌军设防拒通,红四师奉命进攻,战斗迅速打响,敌人在村内设有碉堡,火力猛烈,红军多次冲锋受阻。 为尽快打开局面,洪超决定亲自到前沿阵地观察敌情,他骑着白马走上阵地,准备部署新的进攻方案,由于白马目标太明显,他在靠近敌人土围子的过程中被流弹击中头部,当场牺牲。 时年仅25岁,战友们冒着枪林弹雨将他的遗体抢回,简单安葬在附近山坡上,由于战事紧急,仅以木板做了简易标记,随着战线推进,墓地无人守护,多年后那片土地被改种为农田,坟头早已无迹可寻。 洪超牺牲的消息传到红军总部,彭德怀沉痛哀悼,他称洪超是红三军团最勇敢的指挥员之一,牺牲是重大损失。 洪超的战友、红四师政委黄克诚得知噩耗后悲痛万分,带领部队迅速攻下敌人据点,将所有残敌歼灭,之后多年,无论是黄克诚还是彭德怀,每次回忆起这位年轻的师长都感慨万分。 新中国成立后,洪超的名字重新被提起,但由于他生前没有留下照片,也没有留下遗物,一度无人知晓他的模样,直到2005年,在几位将军后人的帮助下,洪超的坟墓在信丰百石村被重新找到。 次年,当地政府修建了烈士纪念墓,并将其列为县级烈士陵园,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亲笔题写墓碑,黄梅县也将洪超的故居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在军史中,洪超没有留下太多文字记载,但他的故事早已刻入红军的集体记忆,他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普通战士的缩影,是无数革命者英勇斗争、不惧牺牲的象征。 他的牺牲,使红军打开了长征的第一道关口,他的坚持和勇敢,是那个年代最真实的注脚。 洪超用短短25年的生命走完了一段漫长的信仰之路,他不是为自己而战,而是为无数像他一样的穷苦人争取生存的希望。 正如彭德怀临终前所说,洪超不能被忘记,不该被忘记,因为他代表着那个年代最朴素的初心——为了穷人翻身,为了让百姓活得有尊严。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长征副刊丨战将的“勋章”——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