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青海18岁女兵修水管时,挖出2吨银元,她四下张望,确定周围没人后,撒腿就往外跑,没想到,这一举动,竟然解开了一个埋藏30多年的秘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2年,18岁的女兵陶金兰正埋头修着部队破裂的水管,而铁锹挖下去,忽然“咔嚓”一声,碰到一堆冰冷的硬物,她扒开土一看,几枚“袁大头”和“孙小头”在泥里泛着银光。 陶金兰下意识地扫了眼四周,见没人注意,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紧接着,她做了一个旁人无法理解的举动——迅速将土回填,然后撒腿就往部队跑。 谁也想不到,这一跑,竟像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一步步揭开了一个深埋地底三十多年的秘密,也让一笔沾满血泪的巨额财富,最终回到了人民手中。 而这一切的源头,要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青海的马氏家族权倾一时,其中马步芳的表兄马元海,在贵德县一带是说一不二的“坐地王”,他看中一条繁华的商业街,硬是将其霸占,改造成了自己的私人“银楼”。 为了敛财,马步芳巧立“剿匪捐”等名目,对百姓横征暴敛,苛刻到什么地步?他会派人挨家挨户敲铁锅,听声音辨别百姓有没有私藏银两,稍有不从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据说,他一天就能搜刮八十块大洋,可每一块钱,都浸透了百姓的血汗。 甚至马元海将这些民脂民膏熔铸成一块块银锭,同时还搜罗了市面上各式银元,从常见的“袁大头”、“孙小头”,到稀有的“船洋”、“龙洋”,无所不包。 并且马步芳以为这笔财富能荫庇后人,于是在1951年病亡前,将毕生搜刮的财宝秘密转移,深埋在自己官邸的后院,他大概不会想到,历史自有安排,这些不义之财终究不属于他。 这三十多年过去,昔日的官邸几经变迁,先是成了学校,后来又辟为果园,一代代人在这里生活劳作,脚下的土地看似平常,却无人知晓,地底深处沉睡着一个惊人的秘密,这笔财富就这样静静等待着,直到被一个偶然的机会唤醒。 时间来到1982年,18岁的藏族姑娘陶金兰参军入伍,成了一名后勤兵,她朴实勤劳,因为家境一般,早已习惯了吃苦耐劳。 这天,部队驻地的水管破裂,其中一段埋在楼梯下,得先深挖一米五再横向掏洞,是个麻烦活,陶金兰却主动和堂哥接下了这个任务,想着能多挣点工分贴补家用。 那天傍晚,就在陶金兰挖得胳膊酸痛时,铁锹碰到了那个硬物,当她看到土里不断淌出的白花花的银元时,脑子里瞬间闪过入伍时民兵部长的话:“遇到事,要找组织。” 面对这笔巨额财富,陶金兰没有丝毫贪念,而是小心翼翼地将土回填,当作什么都没发生,抢修工作一结束,她立刻冲回部队,将发现上报给了领导。 并且消息很快传开,一支由文物和公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迅速赶到现场,封锁并展开了大规模挖掘。 可结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在银元下方,还埋着1569个沉甸甸的大银锭,每个都重达几十斤! 经过清点,现场共挖出六万七千多枚银元和数千个小银锞子,总重量超过两吨,按当时市价估算,价值高达三十六万余元,这在80年代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 更进一步看,这批财宝的种类也印证了其来源,除了常见的银元,还有稀有的“船洋”和“龙洋”,文物价值极高。 并且调查组最终确认,这正是当年马元海搜刮来的民脂民膏,消息一出,人们在谴责马元海罪行的同时,也对这些“血汗钱”的由来唏嘘不已。 当晚,二十多个村民自发前来帮忙看守,虽然院子里挤满了好奇的围观者,但没有一个人伸手去碰一块银元,大家交口称赞:“这丫头真是好样的,要不是她,这宝贝哪能见天日!” 最终,这批珍贵的文物被悉数收缴,部分极其稀有的进入博物馆展览,其余的则全部归入国家金库,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陶金兰因及时上报重大发现,受到了部队的隆重表彰并记功,县里也为她和堂哥召开了表彰大会,奖励了自行车、缝纫机和五百元奖金。 然而,陶金兰又做了一个决定——将所有奖励全部捐给了当地学校,用于改善教学条件,她用行动诠释了一名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可马元海当年费尽心机想永久私藏的财富,最终以他绝未料到的方式,回到了人民手中。 而陶金兰的故事,也成了一段佳话,她的正直与无私,比那两吨白银更加闪亮。 【信源】西宁晚报--一铁锨挖出七万枚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