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访华的特朗普,像变了个人,无论对中国还是马斯克都客气起来。 特朗普的“改变”似乎只是表面文章,更多是一种临时策略。在访问中国期间,他尽力营造友好、和谐的氛围,无非是希望借此达成对他有利的会谈结果。但这种姿态很可能只是权宜之计。一旦访问结束、目的达成,他或许就会“翻脸不认人”,重新回到对华强硬立场。这样的转变并非新鲜事,而是特朗普一贯的政治风格——善于讨价还价,谈判时表现友好,事后却可能改变立场。 他对访华表现出高度期待,甚至希望参与阅兵式。这背后固然有对中国军事展示的好奇,也可能是出于对比本国阅兵“落差感”的心理动因。然而,当他提出讨论美方经济赤字问题时,却忽视了美国财政困境根源不在中国。这类谈判诉求若没有实质基础,只会引发更多质疑。而且,在其任期结束后,即使达成协议,也可能面临被其继任者否定的风险。 因此,在特朗普访华期间,即便其态度看似温和,我们也不应轻信。特别是在涉及关键资源如稀土、技术合作等议题时,更需保持战略定力,避免仓促签署重大协议。特朗普曾多次在得利之后迅速反转立场,其“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期性”早已广为人知。 面对这样一位极具变数的政治人物,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不能将其当作“按常理出牌”的谈判对象来看待。在合作中需设立“止损机制”,在对话中更应留有后手,防止一厢情愿带来战略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