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着美国的面,新加坡前外长说了大实话:20年后会选中国。 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在瑞银集团研讨会上的一番发言引发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这位资深外交官面对包括美国前财长姆努钦在内的西方政要直言不讳地表示,新加坡目前仍会选择美国,但二十年后可能会选择中国。 这一表态迅速被彭博社、路透社等国际媒体争相报道,成为热议话题。 杨荣文的发言基于对当前国际格局的深入观察,他特别提到特朗普时期对华加征关税的政策效果,认为这些措施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加速了世界多极化进程。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已经从2000年的3.6%提升至18.5%,而美国同期占比则从30.4%下降至24.4%。 这位前外长对东南亚地区的发展趋势有着独到见解,他明确指出中国在东南亚的战略重点在于经济合作而非政治控制。 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到6.41万亿元人民币,连续四年保持互为最大贸易伙伴的关系,这种紧密的经济联系正在重塑地区格局。 杨荣文在发言中特别强调了经济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他以菲律宾为例指出,虽然该国允许美军驻防,但同时对华贸易额却实现了12%的增长。 这种现象印证了他提出的“美国介入收益递减”观点,即随着中国在地区影响力的提升,美国干预的效果正在减弱。 这位资深外交官对未来的预测建立在详实的数据分析基础上,兰德公司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规模有望在2035年前后超越美国,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模型预测则表明,到2040年人民币在东南亚贸易结算中的占比可能突破40%。 杨荣文特别提醒东南亚国家要保持战略定力,他赞赏越南采取的“竹子外交”策略,即在保持与美国合作的同时,又与中国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平衡策略被路透社评价为“小国外交的典范”,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在区域产业链中的渗透度已达到67%。 研讨会上出现的戏剧性一幕是,美国前商务部长罗斯刚刚夸耀对华“脱钩”政策成效,就被杨荣文用事实数据反驳。 美国商务部统计显示,2023年美中贸易逆差不降反升,达到3829亿美元,创下历史第二高位,这一事实有力佐证了杨荣文关于经济规律不可违逆的观点。 白宫对杨荣文发言的反应值得玩味,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仅表示“尊重各国自主选择”,而中国外交部则回应“合作共赢是人心所向”,英国《金融时报》对此评论道,在东南亚地区,美国更注重军事存在,而中国则通过经济合作持续扩大影响力。 杨荣文的观点并非突然形成,早在2021年接受央视采访时,他就提出过“西方主导权与亚洲复兴碰撞”的观点,如今随着中老铁路通车、比亚迪电动车进入东南亚市场等事实,《时代》周刊认为这些变化正在验证他的预言。 中国在东南亚的基础设施投资已超过4000亿美元,这些实实在在的建设项目正在改变地区发展格局,《华尔街日报》也不得不承认,中国正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而非军事手段重塑地区秩序。这种发展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东南亚国家的认可。 杨荣文的发言之所以引发强烈反响,在于其基于事实的理性分析。他既没有刻意贬低美国,也没有盲目吹捧中国,而是用数据和事实说话,这种客观中立的立场,使得他的观点更具说服力和参考价值。 对于新加坡这样的小国来说,如何在大国博弈中维护自身利益始终是外交重点,杨荣文的发言反映了东南亚国家普遍的心态:既不希望完全倒向任何一方,又不得不面对实力对比变化的现实,这种复杂心态在地区国家中具有代表性。 值得注意的是,杨荣文特别强调了中国不寻求政治控制他国的立场,这与西方媒体常渲染的“中国威胁论”形成鲜明对比,事实上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发展证明,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才是地区繁荣稳定的基石。 随着RCEP这一全球最大自贸区的落地实施,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正在加速,这为杨荣文关于“二十年后”的预测提供了现实注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生效,标志着亚太地区经济合作进入新阶段。 杨荣文作为资深外交官的洞察力令人印象深刻,他能够超越短期政治波动,从长远发展趋势把握国际关系演变规律,这种战略眼光正是当前国际社会所需要的,也是其发言价值所在。 信息来源:《华尔街日报》、《南华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