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害怕美国制裁,现在中国成了伊朗石油出口的唯一买家,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国家能给伊朗输血,那也就只有中国。 伊朗石油出口的命脉,如今全攥在中国手里。国际能源署最新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伊朗日均出口原油约 170 万桶,其中 90% 流向中国。这个比例有多夸张?相当于伊朗每出口 10 桶油,就有 9 桶被中国炼厂消化。 美国对伊朗的 “极限施压” 政策已实施多年,2024 年伊朗石油出口量仅为 120-150 万桶 / 日,不足 2018 年的一半。为规避制裁,中伊创造性地构建了 “第三方转口” 模式:伊朗原油先运至马来西亚等国,再以 “其他国家原油” 名义进入中国市场。 这种灰色操作使得 2025 年 6 月中国日均进口量飙升至 180 万桶,创历史新高。英国能源机构监测显示,仅 6 月 1 日至 27 日,就有超过 40 艘伊朗油轮穿越印度洋,目的地直指中国港口。 这种贸易模式的形成,源于中国炼油企业对伊朗原油的现实需求。伊朗轻质原油每桶价格较布伦特基准低 3.5 美元,且硫含量适中,特别适合山东地炼企业的加工设备。 2024 年,中国地方炼油厂通过 “影子舰队” 进口的伊朗原油占比达 65%,这种成本优势在全球能源价格波动中愈发凸显。 2021 年签署的《中伊全面合作计划》为这种贸易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份价值 4000 亿美元的协议涵盖能源、基建、科技等领域,其中明确约定中国将在未来 25 年内投资伊朗石油产业,并推动人民币结算。 2025 年 5 月,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宣布全面启用与中国合作开发的新型海运通道,彻底绕过霍尔木兹海峡,这一战略性突破使得中伊能源运输安全系数大幅提升。 在基础设施领域,中伊合作同样引人注目。中国交建承建的伊拉克法奥港项目正在建设中东第一条海底隧道,中伊联合开发的恰巴哈尔港成为 “一带一路” 关键节点。 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伊朗的物流能力,更为中国商品进入中东市场开辟了新路径 ——2025 年 5 月底,载着中国货物的列车首次驶入伊朗阿普林陆港,标志着中伊铁路货运网络初具规模。 面对以色列的施压,中国外交部明确回应 “将根据自身国家利益采取合理能源保障措施”。这种立场的背后,是中国对中东战略的深刻考量:一方面,伊朗是中国在中东的全面战略伙伴,双方在反对单边制裁、维护多边主义等议题上立场一致;另一方面,中国在伊朗的能源投资与 “一带一路” 倡议深度绑定,任何政策调整都可能影响区域经济布局。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伊朗的能源合作并非单向输血。2024 年,中伊农业联委会确定未来三年优先合作方向,涉及水稻种植、农业机械化等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伊朗签署协议,共同资助能源、环境等领域的科研项目。这种多维度合作,使得中伊关系超越单纯的能源买卖,形成 “经济互补、战略互信” 的新型伙伴关系。 尽管中国输血为伊朗带来短期喘息,但德黑兰的经济困局远未破解。石油收入仍占伊朗政府财政的 60%,非石油出口仅占出口总额的不到 20%,产业多元化严重不足。2025 年 1 月,伊朗央行因外汇储备不足,被迫将 65% 的石油贸易款由人民币改为欧元结算,这种反复无常的操作给中伊合作带来不确定性。 更严峻的是,伊朗社会矛盾因制裁持续激化。2024 年,伊朗货币里亚尔对美元汇率跌至 42000:1,较 1979 年贬值 6000 倍,民生凋敝催生社会动荡。在此背景下,中国的能源采购虽能缓解财政压力,却难以根治其经济结构的 “资源诅咒”。 美国对中伊合作的态度呈现矛盾性。特朗普虽在 2025 年 6 月宣称 “不阻止中国购买伊朗石油”,但其政府内部仍坚持 “二级制裁” 政策,财政部要求企业继续规避与伊朗的直接交易。这种 “口头松绑、实际严控” 的策略,反映出美国在遏制伊朗与拉拢中国之间的艰难平衡。 对中国而言,深化与伊朗的合作需在多重风险中寻找平衡点。一方面,中国需持续扩大能源进口多元化,2024 年俄罗斯、沙特分别占中国原油进口的 19.3% 和 14.7%,伊朗通过转口贸易仅占 13%,这种分散布局降低了对单一来源的依赖;另一方面,中国在伊朗的投资正从能源向科技、基建领域延伸,2025 年启动的中伊高铁项目、霍尔木兹海峡自贸区等,将为合作注入新动能。 以色列试图通过施压中国来遏制伊朗,却忽视了中伊合作背后的战略逻辑 —— 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任何单边制裁都难以阻挡市场规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