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65年,55岁的刘亚楼因为操劳工作,英年早逝,离世前,他叮嘱小自己15岁的混

1965年,55岁的刘亚楼因为操劳工作,英年早逝,离世前,他叮嘱小自己15岁的混血妻子务必改嫁!妻子后来怎样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5年春天,北京协和医院特护病房内,刘亚楼躺在病床上,他已经被肝癌折磨得骨瘦如柴,脸色蜡黄,说话的力气越来越少,病情发展很快,医生已经下了病危通知。   他的身边,是陪伴他近二十年的妻子翟云英,这个小他十五岁的中苏混血女人,默默守在床前,脸色苍白,眼里藏着泪光。   刘亚楼几次试图抬手,拉着她的手腕,很艰难地重复一个意思,就是希望她在他去世后重新生活,不要独自撑起一家人。   刘亚楼的身体是从1964年下半年开始变差的,当时他刚刚出访归来,人变得消瘦,饭量下降,脸色不对,他自己感觉不舒服,但还是坚持照常工作,他白天批文件,晚上加班改空军条令,一直拖着没去看病。   直到疼得坐不住才去检查,诊断结果是晚期肝癌,已经不能手术,医生建议尽快住院,他还是先把几份空军年度计划批完,才答应接受治疗。   住进医院那天,他没跟几个孩子告别。   他在机关大院转了一圈,到门诊部看看建筑有没有偷工减料,又走到幼儿园门口嘱咐干部要教育好下一代,那天北京的风很大,街边杨树的叶子沙沙响,他一句话没多说,只让车往协和医院开去。   刘亚楼的工作贯穿战争和建国之后,他从红军时期就一路打仗,后来去了苏联学习,回国后参与组建人民空军,新中国刚成立时,空军还什么都没有。   他拿着地图,逐条画航线,亲自安排飞行训练,那时候连飞机都不够用,飞行员只能在空地上比划动作,外人笑他纸上谈兵,可几年后抗美援朝打响,中国空军第一次真正投入实战,硬是在敌人面前赢得尊严。   刘亚楼常说,空军不能打无准备之仗,他一边指挥部队训练,一边整理作战经验,他知道第一代人会犯错,但不能让下一代人再犯同样的错,他在病榻上还牵挂空军条令的修订进度,反复问身边人稿子写完没有。   翟云英一直都知道他是这样的人,从他们1947年结婚起,她就习惯了他早出晚归、聚少离多的生活,他们的婚礼很简单,在哈尔滨一间平房里,没有酒席,只有几瓶罐头。   结婚三天后,刘亚楼就去了前线,她也曾去部队探望,却被丈夫劝回,说军务重要,不能因私事分心,她什么也没说,转身回了家。   他们婚后生了五个孩子,翟云英从未埋怨过丈夫,也没有抱怨过生活,她一边照顾老人,一边抚育孩子,有时医院加班,她也从不请人代劳,她说过一句话,自己不算苦,最苦的是那些战死的人。   刘亚楼去世后,翟云英并没有按照丈夫的嘱托改嫁,她继续在医院工作,收入并不高,但能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   她把丈夫的遗物整理好,书信、手稿、作战笔记,逐一编号归类,还找出版社帮忙整理出版,让后人知道这段历史。   她没有搬家,仍住在原来的单位宿舍,每逢清明,她一个人去八宝山,拿着一束花,站在墓前很久不说话。   别人问起她的过去,她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自己是空军家属,不愿多提,身边的同事知道她脾气温和,办事干练,叫她翟医生,很少有人知道她曾是将军的妻子。   孩子们陆续长大,有的参军,有的读书成才,她亲手把五个孩子都送上了人生正道,她还定期给福建老家的亲戚寄钱,照顾年迈的公婆。   苏联那边的亲人,后来也找到了,她把母亲在俄国的亲戚接来团聚了几次,总算圆了老人家的心愿。   几十年里,她一个人撑起了原本需要两个人维系的家,没有一句怨言,她守着家,也守着丈夫留下的责任,在她心里,刘亚楼虽然已经走了,但还在,改嫁,从来不是她会考虑的事。   2021年,翟云英在北京离世,享年93岁,她的身边,是几个已经成年的孩子,她这一生,没再改嫁,也没选择退缩,只是默默地完成了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一个战士后人的责任。   在家属院的花坛边,人们提起她时,总是说那句话:她是个好人,是个真能扛事的人。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与刘亚楼相识相伴的点滴回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