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扬州有户人家姓王,本来家里很富的,只因当时战 火纷飞,全家人离散。待稳定后,王家人才回到家,但有些人再也没能回来。 王家有个儿子,勤奋苦读,考中了秀才,只是家里早已一贫如洗,根本没钱再参加乡试了。 有个朋友很讲义气,邀请王某一同赴考,承担考试费用,王某便和朋友一同前往江宁。 抵达江宁后,听说当地有个人很会看 相,声名远扬。王某和朋友好奇心起,便同去找那个人。 那人端详众人一番说:“诸位想要获取功名,时机尚未成熟。” 他将目光转向王某,大惊道:“先生乃石崇转世啊!日后必能大富大贵。” 王某听后,苦笑道:“我如今连顿饱饭都吃不上,哪有半点富 贵之相?” 看相之人再次仔细打量王某,笃定道:“先生的运势将于八月三日开启。您速速回乡,错过这个时机,可就再难有这般良机了。” 王某听后,心中虽半信半疑,但还是决定听从建议,乘船返回扬州。 转眼到了八月三日,浙闽总督的家眷经过扬州,四处打听王某,同乡人好心将他们引至王某家中。 来人见到王某,恭敬地说:“老夫人有请先生。” 王某心中很是疑惑,但转念想起那看 相之人的预言,不禁涌起一丝期待,便跟随来人登上船只。 进入舱内,王某见到一位老夫人,老夫人关切地问:“弟,咱们分别已有三十余载。你如今住在哪里?家中境况如何?” 王某便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从家道中落、四处漂泊,到如今生活的艰难困苦,向老夫人详述了一番。 老夫人听后,微微点头,取出五十镒白银,递给王某,说道:“你先拿这些银子回去安置家人,随后便随我一同前往官署吧。” 王某满心疑惑地回到家中,将此事告知家人,说:“这事儿可太蹊跷了。我从未听说自己有个姐姐,更不知何时有了这般显 赫的亲戚。既然她称我为弟,我便随她去官署看看,说不定能借此改变咱们家的困境。” 于是,王某便跟随老夫人来到了总督官署。 总督见到王某,竟以外甥对舅舅的礼节相待,这让王某更加困惑不解,可又不敢贸然询问。 在官署住下后,一连三个多月,王某每日除了享用酒肉,并未被安排任何实际事务。 他心中暗自思忖:这般下去,不过是满足了口腹之欲,于家境的改 善并无实质帮助,看来那人的话,未必可信。 于是,王某便向老夫人提出告辞。 老夫人听后说:“弟弟既然想回去,那便回去吧。” 她吩咐总督赠送王某二百镒白银作为盘缠,又安排船只,准备次日送他返乡。 王某心想,这区区二百镒白银,距离大富大贵还差得远呢,看来那看 相之人只是信口开河。 但是,当天夜里,老夫人悄悄将王某唤至内室,轻声说:“实不相瞒,我本是你家的丫鬟。当年兵荒马乱,我无奈投靠了旗人,被收为养女,后来嫁人后,生的儿子当了总督。“ “这些年来,我始终念着你家的恩情,却苦于无法与你们取得联系。如今上天眷顾,让我有 机会路过扬州,与你重逢。我认你作弟弟,实是为了避嫌。“ “这区区二百两银子,难以帮你彻 底改变家境。好在你家老宅还在,当年逃难时,你家先人在某某地方埋下了三十万两银子。你回去后,按我所说的位置挖掘,定能找到这笔财富,往后便可过上富足安稳的日子了。” “当年你尚在襁褓之中,自然不知此事。如今我将这秘密告知于你,切不可轻易外传。” 王某听后又惊又喜,对老夫人充满感激。 回到家后,他依照老夫人的指点,连忙前往指 定地点挖掘。果然挖到了三十万两银子。 从此,王某一家摇身一变,成了当地的巨富,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本篇故事源于《咫闻录》,这老夫人本是丫鬟,这般仁厚善良,实在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