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大学教授何家庆来到深山调研。由于过于饥饿,于是就向村民讨吃的。不料,村民居然端来一碗猪食,没想到,何家庆不仅没生气,甚至接过那碗猪食,泪流满面的吃了起来。 何家庆生于1949年,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家庭。父亲靠拉板车养活一家八口,家中常年缺粮,童年的他经常饿肚子,主食不过是野菜糊糊。这种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贫困的滋味,也在他心中埋下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种子。1972年,他从安徽大学生物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专注于植物分类学和药用植物研究。 1984年,他自费考察大别山,耗时225天,采集近万份植物标本,成为首个全面研究该地区植物的人。1990年,他在安徽省绩溪县挂职科技副县长,推广蚕桑改良和魔芋种植,帮助当地农民增收。这些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坚定了他投身扶贫的决心。1998年的这次西南之行,是他多年志向的延续。他希望通过调研,找到适合贫困山区的新作物和技术,带领村民走出困境。然而,这次旅程的艰辛远超预期。 何家庆的调研之路充满挑战。他途经安徽、湖北、重庆、四川、浙江、湖南、广西、云南等地,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他背着简单的行囊,里面装着笔记本、植物标本夹和少量干粮。沿途,他遭遇了无数磨难。在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他夜宿山洞,被毒蛇咬伤,腿肿得发亮,20多天无法正常行走。在广西百色,他穿越密林时被一群飞鼠袭击,手臂被抓出血痕。钱花光后,他靠乞讨为生,有时只能捡起发霉的饼子充饥。一次,他乘坐的中巴车被洪水围困,他奋力爬出车窗,刚站稳脚跟,便目睹车辆被冲走,27名乘客全部遇难。他还经历了17次车祸,每次都侥幸脱险。 一天,何家庆走进一座深山中的小村庄。连续几天的跋涉让他筋疲力尽,腹中空空,饥饿感如影随形。他敲开一户土坯房的门,迎面走出一位瘦削的村民,衣衫破旧,面容憔悴。何家庆说明来意,询问能否给点吃的。村民犹豫片刻,转身进屋,不一会儿端出一只缺口的陶碗。碗里装着黑乎乎的糊状物,那是喂猪的杂粮渣,混着菜叶和糠皮,散发着酸涩的气味。 这碗猪食并非村民的恶意,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当时,偏远山区的农民极度贫困,粮食匮乏,连自己都难以果腹。家中能拿出的,只有这点喂牲口的杂粮。何家庆低头看着碗中的食物,感受到了村民的无力与艰难。他没有拒绝,双手接过碗,蹲在墙边,开始吃了起来。 他用手指捏起黏稠的猪食,送入口中。食物粗糙难咽,带着刺鼻的涩味,每咽一口都异常艰难。他慢慢咀嚼,泪水不知不觉滑落脸庞。他吃得专注而缓慢,直到碗底空空。他擦去泪痕,将碗递还给村民,起身继续前行。这泪水,既是对村民困苦的共鸣,也是对他们善意的感动。 吃下这碗猪食后,何家庆没有停下脚步。他深知,个人的苦难与村民的贫困相比微不足道。这次经历反而激励他更加努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走遍村庄,调研土壤和气候条件,推广魔芋种植技术。他举办了262次培训班,教授种植和病虫害防治知识,受益农民超过2万人。他还指导57家魔芋加工企业,优化生产流程,帮助山区经济逐步发展。他的汗水洒在田间,他的笔记写满建议,村民们的生活因他的努力而慢慢改善。 何家庆的坚持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果。魔芋成为许多村庄的支柱产业,农民的收入逐渐增加。他用行动证明,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知识也能成为改变命运的钥匙。 1998年的调研只是何家庆扶贫事业的一个片段。此后,他继续投身贫困地区的发展。2016年,67岁的他再次出发,聚焦栝楼产业。他前往潜山、岳西等地,深入种植基地和加工厂,教授育苗和加工技术,希望为山区带来新的生机。2019年7月,他在潜山调研途中晕倒,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即使在病榻上,他仍心系山区,决定去世后捐献眼角膜,帮助贫困儿童重见光明。2019年10月19日,何家庆在合肥去世,享年70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