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雷达装置歼-20的消息一公布,美国傻眼了,刚部署的氮化镓雷达瞬间不香了。 为啥?因为他们投入巨大资源、寄予厚望,刚刚在主力战机(比如F-35)上铺开应用的氮化镓(GaN)雷达技术,突然之间就显出了明显的“代差”。 咱们的歼-20用上碳化硅(SiC)雷达后,关键性能指标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最核心的就是探测距离。 过去,主流先进战机的机载雷达,探测距离通常在300到400公里这个区间,这已经是非常优秀的水平了。 但歼-20这次搭载的基于碳化硅技术的雷达,探测距离被证实跃升到了1000公里级别。这是个什么概念?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提升了,而是几乎翻倍甚至更多。1000公里的探测距离,已经接近甚至达到了大型预警机的水平。 实现“先敌发现、先敌开火”是现代空战制胜的核心法则。简单说,就是我能比你更早发现对方,更早锁定对方,更早发射导弹。 拥有1000公里探测距离的雷达,意味着歼-20可以在敌方战机,甚至还未进入其自身雷达有效探测范围之前,就牢牢锁定目标。 想象一下,敌方战机刚起飞不久,还在爬升阶段,可能距离几百公里之外,就已经被歼-20的雷达捕捉到。 这时,歼-20就可以从容地发射射程同样惊人的远程空空导弹,实现“超视距”打击。等敌方战机发现被锁定或者导弹来袭的警报时,可能已经来不及有效规避了。 那么,为什么碳化硅技术能带来如此巨大的飞跃?关键在于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碳化硅的击穿电场强度是氮化镓的约10倍! 这个“击穿电场强度”可以理解为材料能承受多高的电压而不被损坏。雷达要看得远,就需要发射功率强大的电磁波。 这还不是全部优点。碳化硅材料还有耐高温、导热性好、功率密度高等显著优势。耐高温意味着雷达组件工作更稳定可靠,尤其是在战机高速飞行产生高热的环境下。 导热性好则有助于散热,保证雷达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功率密度高则意味着在相同体积或重量下,雷达能输出更大的功率,这对于空间极其宝贵的战斗机来说至关重要。 反观美国,他们在氮化镓技术上的投入和应用确实处于领先地位,F-35的AN/APG-81雷达就是代表。 氮化镓相比之前的砷化镓(GaAs)已经是巨大进步。但当中国的碳化硅雷达横空出世,在核心指标上大幅超越时,美国之前的领先优势就显得有些“尴尬”了。 他们并非不重视碳化硅,但在军用雷达领域大规模应用碳化硅的步伐显然被中国超越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