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一位美国女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喃喃地用带有南方口味中国话说到:“送我回我的老家,我的老家在镇江、镇江……” 赛珍珠,原名珀尔·巴克,她是一名美国人,一生却与中国纠缠不断。 小时,她跟着自己的传教士父母来到中国镇江,那是个多么美丽的城市,常见小河潺潺,几艘乌棚小船飘荡其上,又见稚嫩小童树下嬉闹,多么惬意。 初来镇江,她不懂中国话,幸而来的早,她的母语还未成形,跟着保姆王妈妈,她学会了如何去说一口流利的镇江话。 镇江话并不算标准的普通话,颇有些吴侬软语的味道,细细软软,她学了这话,又交了几个当地的好朋友,要不是看见她特殊的头发,还真容易以为她就是本地人。 王妈妈忙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玩耍,跟着朋友四处跑,拿一点零钱买上一小块晶莹的麦芽糖,并不独吃,和几个朋友一起,她带点糕点,我来点水果,十分快乐。 稍大一些,她脱离了欢乐的童年,带着好奇,她来到当地一家私塾,私塾有个白发老先生,总趁着课余时间给学生们说些中国的奇异事情。 赛珍珠越听故事越喜欢中国,中国已然成了她的第二个故乡。 人常说,小时候就是一个人定型的时间,她也许早早就变成了一个地道的中国人。 在这片土地上,她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拿出空白的本子,她记录起中国农民的生活。 那是她接触最多的群体,扛着一把锄头,早出晚归,见到些野果就摘下带给她吃,她对农民有感情,自然要写些关于农民的故事。 就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附近的一栋三层小楼,她写下长篇小说《大地》。 其中感情之深,字字玑珠,她真的见过农民,知道农民的生活。 这本书出版之后,反响极其强烈,奇异的是,这书在美国的销量远超中国,她将中国的故事带到了美国。 不久后,她凭借这本书拿到了普利策文学奖。 她出了名,找她了解中国的人也多了起来,那些外国人总以为中国还是百年之前那个柔弱的小姑娘,可看到《大地》的描述,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大有改观。 她看到外国人的误解,心里也有些难过,中国早就成了她的第二故乡,谁愿意自己的故乡被人看不起。 她组织活动,邀请外国人来彻底了解中国的现状,她要让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底蕴的深厚。 她绝不是为了钱来伪装出喜爱中国,说起她在中国做的事情,大半中国人都比不上。 她为中国捐款,庇护困难的人群。 1934年,因特殊的原因,无法继续留在中国,回到美国之后,她常常思念中国,却因中美关系的恶化一直难以回国。 这时间太长,长到她忘记了门前树下的蝉鸣。 为怀念中国的家,她买来各样中国味道的家具,书桌上几支毛笔,再研墨写上几个字,她彷佛回到了中国。 几十年过去,她老态龙钟,想回中国的心情越发的强烈,中美关系依旧寒冰难破,可等尼克松访华后,她的身体又不支持进行长途旅行。 如此,她想见见镇江的心愿,再也无法实现。 1973年6月3日,她躺在床上,眼中渐渐失去光芒,去世之前,她还在念叨。 “请把我的遗体带回镇江,我要回我的故乡……” 她的心愿终究没有实现,死后,她被埋在宾夕法尼亚的郊区,这也算是一大遗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