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2岁的老兵王德耀,终于回到了阔别38年的老家,当他敲响门后,一位满头银发又驼背的老妇人从屋内走出,四目相对的瞬间,摄影师记录下来了这一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7年夏天,舟山的风不紧不慢,阳光斜照在村口那条青石路上,一位穿着旧西装的老人提着一个泛旧的皮箱,缓缓走过,村里人停下手头的活,远远望着这个陌生的身影,没人认得他,他叫王德耀,今年72岁,是从台湾回来的老兵,他离开家乡整整38年。 皮箱里装的除了换洗衣物,还有他在台湾那三十八年里写下的几百封信,那些信是写给同一个人的,从未寄出,一直封存在一个木盒里,如今被他细细包好,压在箱底。 他顺着旧日的方向往前走,一棵大榕树立在岔路口,枝叶遮天,那是他小时候常坐着乘凉的地方,再往前走两条巷子,就是他家当年住的那排木房子。 他走上前,站定,抬起手,轻轻敲了三下,门里传出细碎的动静,不久,一个佝偻的身影慢慢地挪出来。 她的头发已经全白,身子瘦小,步子很轻,像是风一吹就会倒,她走到门边,手扶着门框,看着门外的那位老人,两人就这样对视着,一动不动,光影落在他们之间,没有人出声,只有目光里的水光越来越重。 很多年以前,王德耀曾经站在村头的码头上,穿着军装,准备跟着部队离开,他是家中长子,从小帮着父亲出海捕鱼,也读过几年私塾,性格倔强,眼里藏着不安分的热血。 那时候正值抗战,他听说征兵队到了县里,和邻村几个年轻人一起报名了,出发那天,他带着简单的行李,身边的人都在送别,船开之前,他站在甲板上,望着岸上熟悉的脸,一言未发,心里却像被扯住一样。 这一去,他跟着部队从东南打到中部,后来又转战西南,最后随着国民党退守台湾,最初的几年,他还通过战友设法传过几次口信,可战事愈发紧张,联系渐渐断了。 他退役之后在台湾南部谋了个修理厂的工作,日子清苦但安稳,每当夜里无事时,他便拿出纸笔,写信给家乡的人,他不知道信能不能送到,也没有准确的地址,但他还是一封封地写下去。 他把自己这些年的境况写进信里,把对家人的牵挂、对故土的怀念一字一句写得很小心,他没有成家,每次别人问起,他就说还在等一个人。 在舟山,那个曾在码头送别的女人,也在过着不一样的日子,她留在村里照顾母亲,白天织网,晚上在屋前坐着望海。 村里人劝她早点嫁人,她摇头,不答话,几年过去,王德耀始终没有音信,大家都说他可能已经牺牲了,她还是每天在黄昏时站到门外,望着那个方向,像是在等船靠岸。 1980年代初,有一个从台湾回来的同乡说起过王德耀的名字,消息一传到她耳朵里,她就去找村支书打听能不能写信寄过去,她用毛笔在旧信纸上慢慢写了一页,托人带去台湾。 几个月后,她收到一封回信,信纸发黄,但字迹清楚,她一眼就认出来了,他还活着。 从那以后,两人开始通信,四年之间写了上百封信,那种书信往来没有什么甜言蜜语,都是平实的问候和细致的日常。 信里有天气,有身体状况,有对过去的回忆,也有对见面的盼望,两人都老了,手写不稳,信纸上常有水渍,有的是茶滴,有的是眼泪。 1987年,政策变了,台湾的退役老兵可以申请回大陆探亲,王德耀递交了申请,在批准的那天,他几乎整夜未睡。 他把所有信重新翻了一遍,整齐地装进皮箱,又带上几张旧照片,把自己打理得干干净净,准备动身,他一路坐飞机、转车、搭船,在舟山码头站下来的那一刻,手心全是汗,心跳得很快。 他不知道她还在不在,也不知道她是否已经改嫁,但他得来,他要亲口说一句话,他要把这些年写的每封信,亲手交到她手上。 那天他们站在门口,一直没有说话,村里有人路过,看到他们的模样,有人停下来,有人转身去叫邻居,越来越多人聚在门口,看着这两个老人站在那儿,肩膀微颤,眼里泛光。 摄影师举起相机,按下快门,把那一瞬记录下来,那张照片后来说不上多清晰,却成了两岸情感交流的象征。 他们后来住在一间村里帮忙腾出的老屋里,日子很简单,他早上挑水,她去井边洗衣,他们会一起在屋檐下坐着,晒太阳,说一些旧事。 他时常提到过去战场上的事,她也说村里这几十年发生的变化,他们没有大声说爱过彼此,也没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但那几年,他们终于在彼此身边过日子了。 王德耀在1990年去世,刘谷香几年后也静静离开,他们没留下什么财物,但留下了一箱信和一段在时间里沉淀出来的记忆。 那些信纸如今被村里保管着,上面字迹已经发褐,角落卷起,像是见证了一场无声的坚守,那一年,他们终于兑现了年轻时的承诺,那一刻,时间似乎停止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湖北浠水籍台湾老兵别妻36年 写500万字情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