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94年,李连杰和梅艳芳合作出演《给爸爸的信》时,戏才拍到一半,梅艳芳就气鼓鼓

1994年,李连杰和梅艳芳合作出演《给爸爸的信》时,戏才拍到一半,梅艳芳就气鼓鼓的跑去找向华强:李连杰是不是哑巴呀?我从来没有听到他跟我说一句话!

李连杰和梅艳芳,华语影坛的两座大山,合作过的人都说他们专业得没话说。李连杰从小练武出身,靠《少林寺》一炮而红,后来闯荡好莱坞,拍出《致命武器4》这样的国际大片,妥妥的动作明星代表。梅艳芳呢,香港乐坛和影坛的双料天后,唱歌有《女人花》,演戏有《胭脂扣》,影响力横跨几代人。1994年,这俩大咖在《给爸爸的信》里搭档,演一对打黑帮的组合,按理说应该火花四溅,可现实却有点“冷场”。 片场里,李连杰话少得可怜。他性格内向,平时不爱社交,拍戏时更是全神贯注,下了戏就自己待着。梅艳芳却是个自来熟,喜欢跟人聊几句,拉近距离。她见李连杰老不开口,还以为他故意摆架子,心里有点不爽,才有了开头那句抱怨。向华强一听,觉得这事儿得调和一下,就劝李连杰稍微活泼点。李连杰挺实在,马上调整状态,主动跟梅艳芳打招呼,结果用力过猛,搞得她反而有点懵,俩人还笑了场,缓和了不少。

其实李连杰这习惯不是头一回。他跟关之琳、钟丽缇这些女星搭戏时,也差不多是这风格,戏外基本不聊,导演喊开拍就立刻进入状态。王晶就说过,李连杰干活特别认真,但生活里低调得像个普通人,连多余的话都不愿意说。梅艳芳正好相反,她那性格走到哪儿都能自带气氛,跟谁都能聊上几句。这么一看,俩人一个闷一个闹,撞一块儿难免有点小误会。

《给爸爸的信》这电影不算太成功,票房也就1500万港币,远不如李连杰之前的《黄飞鸿》系列那么火。不过片子里的动作戏还是很扎实,尤其是于荣光演的反派,挺有看头。李连杰拍完这部后,继续在香港和好莱坞两头跑,后来还拍了《龙之吻》《敢死队》,名气越来越大。梅艳芳呢,之后几年依然是影坛乐坛的双栖女王,2003年因病去世前,还留下了不少经典作品。

说到他俩的合作,性格差异只是表象,骨子里都是对自己那份事业的死磕。李连杰练武出身,打戏从不含糊,每一拳每一脚都追求完美,连好莱坞导演都说他敬业得可怕。梅艳芳也是,唱歌演戏样样拿得出手,哪怕身体不好,也坚持站上舞台。俩人虽然片场交流不多,但镜头前配合得一点不差,专业精神真没得挑。这段“哑巴”风波,反倒让人看到他们真实的一面,一个沉稳内敛,一个热情直率,各有各的魅力。

这事儿后来传开,影迷们聊起来也挺带劲。有人觉得李连杰这沉默是酷,有人觉得梅艳芳那反应特接地气。毕竟,一个是武林高手转行的国际巨星,一个是香港娱乐圈的顶梁柱,俩人能在一部戏里碰出这种小插曲,也算给粉丝留了个念想。想想看,要是李连杰真是个话痨,梅艳芳会不会反而嫌他太吵?这种反差想想还挺有意思。

再往深里说,李连杰和梅艳芳那时候都算事业巅峰,一个忙着打进国际市场,一个忙着稳住香港娱乐圈的半壁江山。拍戏时的小摩擦,其实也反映了他们对工作的态度。李连杰沉默,是因为他把精力全放在了动作设计和表演上;梅艳芳在意,是因为她习惯用沟通来拉近团队距离。俩人目标一致,都是想把戏拍好,只是方式不一样罢了。

后来李连杰回忆起这事儿,也没多说啥,只淡淡表示自己确实不擅长聊天。梅艳芳那边就更没下文了,毕竟她性格大咧咧,可能早就把这当笑话忘了。可对影迷来说,这段小故事却成了经典,隔三差五就被翻出来聊聊。尤其是90年代的香港电影,那会儿动作片和明星光环都特别吸引人,这种幕后花絮一传开,大家就更觉得亲切。

《给爸爸的信》虽然票房平平,但放到现在看,还是能看出那时候香港电影的用心。李连杰的打戏依然硬核,梅艳芳的表演也有她独有的味道。电影里俩人联手干掉黑帮的剧情,虽然简单,但节奏紧凑,看着挺过瘾。于荣光演的反派也够狠,算是给片子加了点分。可惜那几年香港电影市场已经开始走下坡,观众口味也在变,不然这部戏说不定能更火。

李连杰后来的路越走越宽,从香港到好莱坞,再到后来淡出银幕,专注健康和公益,人生轨迹挺励志。梅艳芳走得早,但她留下的歌和电影,到现在还有人翻出来听、看,每次重播都能勾起一堆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