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多次帮伊朗,却遭伊政客猛批,现实提醒我国: 跟伊交往要清醒。 俄罗斯总统普京近期在中东问题上多次为伊朗发声,但伊朗国内却传出对俄方的不满声音,这一矛盾现象揭示了国际关系中复杂的利益计算,也给其他大国提了个醒。 普京政府近期在多个场合力挺伊朗,6月15日,俄罗斯在联合国安理会否决了一项针对伊朗的制裁决议,这已是俄方一个月内第三次行使否决权保护伊朗,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更是在6月20日明确表态,称任何针对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袭击都将引发俄方强烈反应。 然而就在7月1日,伊朗议会前副议长莫塔哈里公开批评俄罗斯,称其拒绝向伊朗提供S-400防空系统。 这一言论与伊朗政府此前的立场相矛盾,德黑兰曾多次否认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俄罗斯外交部随即回应称,早在2024年就向伊朗提出过防空合作建议,但被伊方拒绝。 伊朗防空系统在近期与以色列的冲突中表现不佳,这可能是其国内出现批评声音的原因,据《纽约时报》报道,伊朗国产防空系统在拦截以色列导弹时的成功率不足15%,而俄罗斯此前提供的S-300系统由于性能限制,也难以应对现代空袭。 俄伊军事合作一直存在微妙关系,2023年伊朗向俄罗斯提供了无人机,但双方都未正式承认这一交易,与此同时俄罗斯向土耳其、印度等国出售了更先进的S-400系统,这可能是引发伊朗不满的原因之一。 经济合作方面,两国在今年1月签署了为期20年的战略合作协议,但据彭博社报道,伊朗在能源交易中仍保持谨慎态度,同时与卡塔尔等国家保持能源合作,这种既合作又防备的态度,反映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这一事件对中国也有启示意义,中国与伊朗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往来,但需要注意到伊朗国内政治的不确定性,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专家指出,与伊朗合作需要平衡经济利益与政治风险。 当前中东局势持续紧张,以色列与伊朗的对抗仍在继续,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分析认为,伊朗可能正在寻求更多国际支持以应对潜在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的表态显得尤为重要。 国际关系专家普遍认为,国家间的合作往往基于现实利益而非单纯友谊,普京政府支持伊朗有其战略考量,包括牵制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而伊朗的摇摆态度,也反映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策略。 这一事件再次证明,在国际政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各国在制定外交政策时,都需要保持清醒认识,平衡理想与现实,对中国而言,如何在复杂的中东局势中维护自身利益,将是一个长期课题。 随着中东局势发展,俄伊关系的走向值得持续关注,两国能否克服当前分歧继续合作,将影响整个地区的战略平衡,对于观察国际政治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生动的现实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