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战略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中国继续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俄罗斯可能要“重新考虑方向”,这不就是变相在说“中国不够意思”吗? 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主任科尔图诺夫近日的表态引发广泛关注,他在接受《消息报》采访时提到“俄罗斯可能不得不重新考虑战略方向”的言论,需要结合当前中俄关系的实际发展来全面理解。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最新数据,2025年前五个月中俄贸易额达到1042亿美元,同比增长23.1%,这一数字充分说明两国经贸关系的紧密程度。 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内部报告显示,中国目前已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占俄总出口额的35%。 在能源领域,俄罗斯对华原油出口占中国进口总量的19%,这一比例较冲突前有显著提升,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卢金指出,中国市场的稳定需求对俄罗斯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能源合作是中俄关系的压舱石,两国在今年5月签署的《2030年前能源合作路线图》具有里程碑意义,根据协议内容,“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建成后,俄罗斯每年对华天然气供应量将达到980亿立方米。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高管表示,这一长期能源合作项目将为俄罗斯提供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 远东地区的开发合作成为中俄关系的新亮点,俄罗斯政府已向中国企业开放7个战略矿区的特许经营权,其中包括赤塔铜矿等世界级矿产资源,俄罗斯远东发展部部长切昆科夫坦言,中国企业的技术和资金对开发这些资源至关重要,塔斯社报道称,这些合作项目将显著提升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金融领域,中俄本币结算比例已从冲突前的不足30%提升至目前的75%,这一变化有效缓解了俄罗斯因被排除在SWIFT系统之外面临的支付困境,中国人民银行与俄罗斯央行建立的支付系统,为两国企业提供了稳定的结算渠道。 联合国安理会关于乌克兰问题的投票记录显示,中国始终保持中立立场,在最近8次相关表决中,中国代表均投下弃权票。 这种立场虽然引发俄罗斯方面的某些不满,但客观上避免了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进一步孤立,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的表态显示,俄方理解中国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 在军事合作方面,中俄“海上联合—2025”军演如期举行,尽管规模较去年有所缩减。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报告指出,中国企业对俄出口的机床和无人机零部件等“两用物资”显著增加,这些民用物资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俄罗斯的军工生产能力。 人道主义援助方面,中国乌克兰问题特使李辉近期在基辅宣布提供5亿元人民币援助。与此同时,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项目持续推进,展现出平衡的外交策略,《华尔街日报》评论认为,中国在俄乌冲突中采取的平衡政策体现了务实的外交智慧。 俄罗斯国内民意调查显示,68%的俄罗斯民众将中国视为“最可靠伙伴”,这一数字较冲突前上升12个百分点。俄新社发布的民调结果反映出俄罗斯社会对中俄关系的积极评价,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帕特鲁舍夫公开表示,中俄关系具有特殊战略意义。 科尔图诺夫在采访后半段的补充说明值得注意,他承认“俄罗斯理解中国面临的压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分析认为,这种表态反映了俄罗斯对中俄关系现实状况的清醒认识。凤凰卫视的专题报道指出,俄罗斯智库人士的言论往往带有策略性考量。 从长远来看中俄关系的发展建立在相互需求的基础之上,俄罗斯需要中国的市场和资金,中国则需要俄罗斯的能源和原材料,这种互补性经济关系具有很强的韧性,复旦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玉军在央视节目中表示,中俄关系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 在国际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中俄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两国在维护地区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拥有广泛共同利益。 《外交政策》杂志指出,中俄关系已经成为影响全球战略平衡的重要因素,这种特殊的大国关系模式值得持续关注和研究。 信息来源:央视《今日关注》栏目专访、《华尔街日报》、《环球时报》2025年6月专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