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在康熙三十七年秋(1698年),清帝遭遇了旱情。农业受灾,百姓生计艰难。为了祈福

在康熙三十七年秋(1698年),清帝遭遇了旱情。农业受灾,百姓生计艰难。为了祈福救民,他率大臣与皇子去木兰围场打猎。 这套“打猎祈神”的古礼一来是展示诚意,二来也是皇权仪式化。 几天之后,体力消耗殆尽。康熙当众喊停,“休整一下”。在满族人里,领略汉文化的棋也成休闲选项。于是贴身监选来石盘准备:“皇上,下盘棋?” 康熙立刻来了精神。 要陪康熙下棋,意味着得在棋艺和政治里找平衡——赢人怕嚣张,输人怕尴尬,李光地最先上阵。他技艺不错,却“懂戏”,便故意露出破绽输给皇上。但这种输法太明显,让康熙听清了风,这并不令他开心。 于是他轮番找大臣下棋,每一位都或真或假输。结果呢? 棋是赢了,人心还是凉了。康熙心里显得起疑,有点“我自己是真的厉害,还是没人真敢跟我拼?”的意乱情迷。 这时候上场的是纳兰明珠。棋技那是公认的好,他的表现处理得极有雅量: 开局认真发挥,让皇帝感到被尊重; 到中局开始有节制地留口子,让帝王能赢得漂亮。 最后,他不假放水,又适时让皇上一军,将胜利过程处理得大气、贴心。 结局是康熙特别开心,没觉得自己被戏耍,也没被冷落。 受到纳兰明珠局的鼓励,康熙“兴致大发”,提出一句口号:“谁能打赢我,就赏百两俸禄、升三级官”。这条件相当诱人,亲骨肉、太监、侍卫能上能下,都能试试。但谁都不动,看起来没人真想赌这一把。 这时候,贴身太监挺身而出,抛出了一个侍卫——名叫那仁福(书中也写成“仁福”)。他从小爱下棋,不是为官心态,只是真的喜欢、想“拼一把”。 他上阵,一坐下棋,就眼神坚定、全神贯注。康熙和大臣们看到,这不是有意输的态,而是一种认真对抗。棋逐步占优势,甚至把皇帝逼得步步紧逼。 气氛越来越紧张。眼看皇上要被赢,众人惊慌。但仁福把纯粹下棋的心态带到这场棋局里,只想着:这一步该怎么赢。 突然,太监一声:“山有猛虎!” 康熙听到立刻转身,跑去打猎。皇帝离开前,说“你等我回来”。大家也都松口气:救场成功。 但谁想到,这声“猛虎”只是编的。康熙下山、回程、事情多,忙忘了棋局、仁福留在那里等。 15天后,康熙又回这山坡。那仁福依然跪在棋盘旁。他饿死那儿,只因为不敢轻动,也不敢违背“皇上来找我”的承诺。 当皇上亲眼看到这尸体,他的“帝王心理”瞬间崩:这是他一声假信,一句未兑现的诺言,加上忘记,造成的血的代价。 面对那尸体,康熙愧疚不已。“言而无信,何以为君?”他自责。随即下令厚葬,封赏家属。还撰写“罪己诗”: “侍臣松下守枰台,逐虎归来命已衰。 未识君王轻许诺,悔将一马踏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