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新路径,通过多措并举推动非遗与旅游、教育、社区等领域深度融合,让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呼和浩特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成效显著,公布了9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8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彰显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拥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两处,自治区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处,以及自治区级非遗就业工坊8处;12项传统工艺入选自治区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前巧报社区成为首批自治区“非遗在社区”试点,同时,3家单位被评为首批自治区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数量居全区首位。莫尼山非遗小镇、老牛湾镇、河口村被评为首批自治区级非遗特色村镇;塞上老街历史文化街区被评为首批自治区级非遗特色街区。
在促进非遗融合发展方面,莫尼山非遗小镇作为内蒙古首家大型非遗露天博物馆,创新引入“非遗+旅游”“非遗+民宿”模式,成功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全市全域旅游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的示范引领。
为促进非遗传播体验,呼和浩特市结合传统节日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如“非遗中国年”“春节元宵节庙会”等,通过丰富多样的非遗项目展示展演及传承人互动体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浸润民众生活。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活动的广泛开展,进一步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在宣传推广方面,呼和浩特市利用电视、广播、直播等多种媒体形式,拍摄了多部非遗主题纪录片、动漫片,与央视等主流媒体合作,通过多途径、多角度展示非遗魅力,有效提升了非遗项目的公众认知度和影响力。
呼和浩特市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取得的成就,不仅为当地文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为全国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呼和浩特市将继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