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辈子没怎么工作过,一直游山玩水,他的钱是怎么来的呢?李白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出游历。 要么是为了找灵感,要么是为了换换心情。以至于他不是在游山玩水,就是在游山玩水的路上。 要弄清这个问题,得从他的出身说起。史料里虽没明说李白家族具体做什么生意,但明确提到他是蜀地青莲乡人,而当时的蜀地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枢纽,商贸往来频繁。 他幼年时随父迁居绵州,家族能支撑举家迁徙,还能供他自幼饱读诗书、学习剑术,显然家底不薄。 有学者推测,李家很可能从事丝绸、茶叶这类利润丰厚的大宗商品贸易,这让李白少年时就没尝过缺钱的滋味,也为他后来的游历埋下了物质基础。 不过,家底再厚也经不住常年“散金如土”。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里自己说过,年轻时在扬州“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全用来接济落魄的读书人。 这笔钱要是只靠家里,恐怕早就见底了。这时候,他的婚姻成了重要支撑。他第一任妻子是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家是中原望族,虽已不如鼎盛时,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家族的田产、商铺足以让李白不用为生计发愁。更重要的是,这段婚姻让他得以进入上层社交圈,结识了不少手握资源的权贵。 你可能会问,难道权贵的赏识只是空谈?还真不是。贺知章在长安初见李白,读了他的诗就惊呼“此天上谪仙人也”,当场解下金龟换酒,这份赏识背后,是长安士大夫圈子对他才华的认可。 后来唐玄宗召见他,让他为杨贵妃写《清平调》,虽没给实际官职,却“赐金放还”——这可不是小数目,足够他支撑好几年的游历开销。 即便离开长安,那些曾与他同游的官员、隐士,也常以馈赠表达敬意,比如他在山东时,北海太守李邕就曾多次接济他,这些都成了他游资的补充。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他的才华本身。古代文人不像现在有稿费,但名气就是硬通货。李白走到哪里,当地官员、乡绅都以能请到他题诗为荣,管吃管住还赠盘缠是常事。 他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时写下“故人西辞黄鹤楼”,据说黄鹤楼的主人当即送上百两银子;他在庐山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 当地县令更是亲自陪同游山,临别时赠的绸缎够他做十几套衣裳。这种“以文换资”的方式,看似轻松,实则是他数十年苦读积累的才华在“变现”。 说到底,李白能游遍大江南北,既靠早年的家底铺垫,也靠婚姻带来的资源,更靠才华赢得的尊重。 那个时代,虽然没有现代的职业体系,却给了真正有才华的人另一种生存路径——用诗文换温饱,用名气换自由。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他能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里,依然能保持那份洒脱的底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