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9年,李世民病危。太子李治一把搂住武则天道:“与其喊你为母,不如喊你为妻,”武则天娇羞地依偎在他怀里。不料此时,李世民突然大吼一声:“你们滚出去!”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烦顺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日后随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感谢您的支持呀! 可别以为武则天一出生就端着女皇的范儿,这姑娘命里坎坷得很。她是并州文水人,家里做木材生意,父亲武士彟跟着李渊干过大事。小时候她见识不比谁差,母亲是弘农杨氏,隋朝皇亲,家底厚实,可惜老天爷没多赏饭吃,武士彟早早去世,兄弟争家业,武则天娘儿仨被赶出家门,吃了不少冷眼。 武则天能进宫当才人,完全靠家族关系给李唐帮了忙。但真进了皇宫才发现,这里是另外一个江湖。她十四岁入宫,封个五品才人,说难听点就是个“文职小透明”。李世民那时候正壮年,后宫三千,哪记得住她,宫里杂事多得是,武则天负责整理方籍、抄书、做些没人抢的活儿。十二年冷板凳,别说得宠了,见皇帝都难。 不过武则天这人有股狠劲,能忍事儿,能等机会。比起同龄人早早出嫁生孩子,她倒在大内磨出一身冷静的心性。老一辈爱说“娘生的命,自己争”,放武则天身上一点不假。等机会这事,她可是一点没糊弄。 太子李治,母亲是有名的长孙皇后,他排行第九,从小温和,长得白净,比他父皇少了点杀伐果断。人说他仁孝,其实骨子里是软,见不得女人哭。李治小时候就见着父亲后宫斗得腥风血雨,自己低调到极致,没人以为他能撑起个天下。可就是他,和武则天的命运扣上了。 唐太宗李世民到晚年身体每况愈下。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风疾缠身,太医们都说大限将至,整个宫里气氛沉重得能拧出水来。按唐朝规矩,皇帝临终,太子要侍疾,主要嫔妃也得在侧。那阵子,武则天本是才人身份,被安排在李世民床头侍候。 就是这段时间,李治动了真感情。有野史说,他小时候就暗中留意武则天,两个同龄人有共鸣。李治最怕父皇,最懂得隐藏自己,偏偏碰上了武则天这种温婉又带点锋芒的女子。她既能让太子放下戒备,又能激发他的依赖。 据说有一日夜里,李世民半睡半醒,太子李治靠近武则天,低声说了那句“与其喊你为母,不如喊你为妻”。武则天有点受宠若惊,既怕又欣喜,还真没退开,反而轻靠在李治怀里。这一幕,古人想想都要吓出一身冷汗,这可是父亲的妃子,论理天大的禁忌。李治胆子够肥,武则天心眼也细,这一下,感情和权力搅到了一块。 偏偏李世民那天没睡死,忽然听见动静,翻身坐起,一嗓子吼出“你们滚出去!”李治和武则天吓得直发抖,侍女太监全都跪地不敢抬头。这个细节,史书未必写全,但宫中老人讲了几辈子,谁听都心惊。唐宫规矩极严,父子情仇一点就炸,何况是这种跨越伦理的事? 可要说李世民这一吼真能把两人吓散,也未必。武则天被吼出病榻,心里反而更清楚了:李治敢在父皇面前动情,等李世民走了,自己绝不是等死的命。 李世民去世后,大唐宫廷风向说变就变。新帝李治刚登基,外戚、功臣、老臣们轮番上阵,朝堂上演的是“谁能掌控新君”。武则天呢,按照老规矩,没生过孩子的妃子必须出家,她被送去长安感业寺当了尼姑。外头人都以为,这姑娘大概这辈子就这么断了念想。 可武则天是那种“越到绝处越不服输”的人。她在感业寺剃度三年,背地里通过老太监和宫中熟人,一直和李治通信。李治虽当了皇帝,但满朝文武都盯着他,他要做一件私事比登天还难。可他真的就没忘武则天,甚至在父皇忌日主动到感业寺祭拜,说是追念先帝,实则和武则天重逢。 这一段真是戏文都不敢写的情节。感业寺门口,李治带着几名心腹太监,武则天穿着素衣,长发还未长全,两人四目相对,别的都不用多说了。没几个月,武则天怀孕,成了李治想要她回宫的最硬理由。 回宫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王皇后、萧淑妃和一帮大臣死活反对,李治顶着长孙无忌的压力,非要让武则天进宫。王皇后还自作聪明,以为请进来能制衡萧淑妃,结果自己引狼入室。武则天刚进来,手腕就出来了,先怀孕立功,接着斗走对手,655年终于熬成了皇后。 宫斗就像大戏,谁走谁留,全看谁敢豁出去。武则天不只敢豁出去,还敢争、敢狠,敢用脑子。李治看起来懦弱,但关键时候只信她一人,两人这点命运勾连,成了整个朝堂上最大的变量。 谁能想到当年在父皇病榻前被一嗓子吼得发抖的小两口,十几年后,一个成了大唐主母,一个成了能和群臣抗衡的铁腕女皇。 说到底,武则天和李治的故事,有情有恨,有人情也有命数。她出身草根,却熬成女皇;他懦弱寡言,却敢逆天行事。那年病榻前,李世民一声“滚出去”,仿佛把命运的齿轮拨快了好几圈。宫墙之内,多少英雄好汉都被卷进泥沙,但武则天和李治,硬是用一场场看似疯魔的选择,把历史的天平掰向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