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太阳]1997年10月20日,郭汝瑰被一辆大货车撞倒,抢救无效身亡,三天后,他

[太阳]1997年10月20日,郭汝瑰被一辆大货车撞倒,抢救无效身亡,三天后,他家突然收到一封从台湾寄来的空白信纸,信上没有一个字,也没有署名。此后接连几封信,内容一模一样,没人能说清这些信到底想表达什么,但家属从那一刻起,意识到,这些白纸里,藏着他一生的秘密。 (参考资料:2019-01-17 新浪网——他去世时,台湾战友都寄来一张白纸,儿子:明白了,想说7个字) 1997年10月23日,一场车祸带走了一位90岁的老将军,郭汝瑰,他生前享受副兵团级待遇,在将星云集的共和国,这算不上顶尖,可他走后,怪事发生了。 远在台湾的一些昔日同袍,陆续给郭汝瑰儿子寄来信件,打开一看,里面却空空如也,只有一张张白纸,这些无字信,似乎在诉说,这位将军的功过是非,在那些台湾老兵心里,是一笔说不清、道不明的糊涂账。 这笔账背后,藏着郭汝瑰最富争议的秘密,在许多台湾老兵看来,他曾是亲密无间的战友,最后却成了率部投共的“叛徒”。 可严格来说,郭汝瑰并非“率部起义”,用“回归部队”来形容或许更准确——他本就是中共安插在国民党心脏的最高级别情报员之一,一位深藏不露的卧底将军。 郭汝瑰的人生起点,颇具时代特色,1907年,他出生于四川铜梁的书香门第,18岁便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北伐期间,中共早期领导人吴玉章找到他,希望他能劝说已是川军高级将领的堂兄郭汝栋,不要倒向蒋介石。 谁知郭汝瑰赶回四川时,堂兄早已做出选择,并且察觉了堂弟的红色倾向,碍于亲情,他没有揭发,而是将郭汝瑰送去日本留学,这一走,郭汝瑰与组织彻底失去了联系。 身在异国,郭汝瑰并未消沉,1931年,他考入日本士官学校,可入学没多久,九一八事变爆发,眼看国土沦丧,郭汝瑰愤然退学回国,考入陆军大学深造,毕业后留校任教,他一直在等待一个真正为国效力的机会。 机会很快来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被调任陈诚麾下第14师参谋长,从此投身沙场,他先后参加了大大小小数十场战斗,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其中,最精彩的,当属鄂西会战。 当时国军高层一致认为日军的目标是常德粮仓,并据此布防,郭汝瑰敏锐地指出这只是日军的佯攻,其真实意图是围歼国军在江南的主力部队,后来的战况发展,完全印证了他的判断。 国军及时调整部署,最终赢得了鄂西会战的胜利,凭借赫赫战功,郭汝瑰在抗战结束时已是陆军中将,被誉为“抗日英雄”。 然而,在国民党内部,郭汝瑰始终是个异类,他廉洁自律,眼里揉不进沙子,当日寇压境,他可以心无旁骛地报国杀敌,可当日本人一走,国民党内部的腐败与丑陋,便再也无法忽视。 郭汝瑰任暂编第五师师长时,部队名册上报了七千人,可他一查,实有兵员不过三千,那凭空多出的四千人,军饷全进了各级军官的腰包,更荒唐的是,战后这四千“阵亡”的“烈士”,还能再领一笔巨额抚恤金。 也因此,郭汝瑰对国民政府彻底失望了,1945年,他通过老关系联系上了中共地下党,表达了想去延安的愿望,但组织给他的任务,是继续潜伏下来,在更关键的位置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于是,解放战争期间,一幕军事奇观上演了,郭汝瑰被蒋介石一路提拔,最终坐上国防部作战厅长的宝座,国民党的作战计划,从拟定到下发,几乎都要过他的手,而蒋介石对他,偏偏又信任有加。 结果就是,国军的战略部署还没到前线指挥官手里,就已经先一步摆在了中共的指挥桌上,可以说,国民党输掉的许多关键战役,其作战计划正是出自郭汝瑰这位“自己人”之手。 1949年,眼看大局已定,郭汝瑰在四川率72军通电起义,完成了他的最后使命,正式回归,但由于当时复杂的历史环境,他的真实身份并未公开,对外只称“起义将领”,这个身份,让他背负了半生的骂名。 直到八十年代,郭汝瑰出版回忆录,将这段潜伏历史公之于众,真相才浮出水面,远在台湾的那些老战友们得知后,想必是五味杂陈,有人或许会固执地想,若不是出了郭汝瑰,国民党未必会败得那么快。 当然,这种想法未免太天真了,但那些寄来白纸的故人,最终或许也读懂了“一切尽在不言中”的含义:几十年的怨恨,最终化为对一位故人复杂选择的无言理解,他不是叛徒,只是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