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写下:“天若有情天亦老”,整个唐朝都没人能接上,直到宋朝才出现下半句!而写出这个旷世之句的宋代人,就是著名的大才子石延年! 公元816年,27岁的李贺在长安去世,留下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成为整个唐朝文坛的未解之谜。这句诗出自《金铜仙人辞汉歌》写的是汉武帝建章宫铜仙人被魏明帝迁移的故事。 李贺的这句诗一经问世,立刻震撼了文坛,把苍天拟人化,赋予情感,说连天都会因为有情而衰老,这种奇绝的想象力让同时代的诗人叹为观止,可越是叹服,越是无人敢轻易续对。 唐代诗人们并非不想接这个下句,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这些大家都曾私下尝试,但要么意境不匹配,要么对仗不工整,这句诗就像一座高峰,让后来者只能仰望。 时间来到北宋真宗年间,有个叫石延年的文人登场了,此人字曼卿,性格豪放,因为直言敢谏得罪了朝中权贵,被贬到地方做官,仕途不顺的石延年常常借酒消愁,却也因此结交了不少文人墨客。 那是个春日的午后,石延年与几个朋友在开封城外的酒肆小聚,酒过三巡有人提起李贺那句千古绝对,众人纷纷试着续对,但都觉得不够理想。石延年听着听着,忽然放下酒杯,缓缓说道:“月若无恨月长圆。” 全场瞬间安静下来,这七个字仿佛早就存在,只是等了两百年才找到合适的人说出来。“天”对“月”,天地相对;“有情”对“无恨”,正负呼应;“亦老”对“长圆”,衰败与圆满形成对比。 更妙的是意境上的呼应,李贺说天若有情就会变老,石延年说月若无恨就能长圆,一个写尽了人世沧桑,一个道出了理想境界,两句合在一起既有现实的无奈,又有超脱的向往。 这个对子很快传遍了汴京城,文人们争相传抄,有人说这是天作之合,有人说石延年必是李贺转世。连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都赞不绝口,说这样的对句“千年难遇”。 但石延年本人倒很淡然,朋友们称赞时他只是笑笑:“不过是酒后狂言罢了。”他不知道的是这随口一句话会流传千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对联之一。 为什么唐朝那么多才子都对不出来,偏偏宋朝的石延年能够续对成功?这其实反映了两个时代文学风格的差异。唐诗追求气势和意境,宋诗更重理趣和哲思。 李贺的原句带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对时光流逝的感伤,而石延年的对句则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理性思考,在感伤中寻找超脱,在无奈中寻找希望,这种风格上的差异,恰恰让对句显得更加完美。 这两句诗的组合,后来被无数文人引用,明代的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化用过,清代的纳兰性德也曾模仿过。就连现代的一些影视作品,也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台词。 这个故事还有个续集,石延年去世后,又有文人试图给这个对联再配上横批,但始终没有公认的佳作。看来有些完美,注定是残缺的完美。 李贺用他短暂的生命创造了永恒的诗句,石延年用一次酒后的灵感完成了历史的对话,两个素未谋面的诗人,跨越两百年的时光,共同完成了一次文学的奇迹。 这或许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一句诗可以等待两百年寻找知音,一个对子可以传承千年依然鲜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样的故事有些美好值得耐心等待,有些经典值得永远珍藏。 《新唐书·李贺传》中华书局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