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脚踩两条船?一边挑衅一边示好,中国外交官全部撤离立陶宛,外交关系跌至冰点,立方却又突然递交“建议书”求复交。 在一段时间内,中立国与中国的外交人员全部撤出,而波罗的海上的小国家也成为世界上唯一不允许中国外交人员进入的国家。 谁知道,立陶宛首相帕卢茨卡斯,在这个外交真空期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居然以个人名义向北京提出了一项“建议书”,言辞中透露出迫切想要修复两国的愿望。 一边是持续升级的挑衅,一边是突然示好,立陶宛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这场外交闹剧的剧本,早在2021年就已写好。 彼时,立陶宛公然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之名设立“代表处”,肆无忌惮地践踏中国底线。 他们似乎以为背后有美国撑腰,就可以把国家利益押在一场必输的赌局上,还美其名曰“价值观外交”。 中国再三告诫,立陶宛一意孤行,把两国关系推入了深渊。 北京的反应迅速而坚决。在2021年八月,中国召回了立陶宛的大使,三个月之后,见其丝毫没有悔改之意,就果断地把双方的关系降级到了“代办”的级别。 但这还远远没有结束。三年之后,立陶宛不仅不能克制,还在不断升级,并在2024年将中国的外交人员无缘无故地赶走。 2025年5月,当最后一名中国外交人员被拒发签证时,中方彻底放弃了幻想,两国的外交纽带就此清零。 此外,与立陶宛相关的一切领事事务,皆交由中国驻拉脱维亚大使馆办理。 中国对此的回应远远超出了外交范围。这种经济上的痛苦,是最直观的。 两国贸易额从超过21亿美元断崖式暴跌至不足1亿美元,几乎归零。 立陶宛的主要产品,如木材和乳制品,在中国海关屡遭阻挠,更是被从《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的保护清单上除名。 超过1,300个立陶宛公司陷入了困境,奶农联合会公开表示,奶只可以倒进河里。 更沉重的打击是,中欧班列彻底绕开立陶宛,仅此一项,每年就损失超过10亿美元的过境收入,其港口贸易量也随之锐减近三成。 很多外国公司都选择了退出,因为他们害怕惹恼了中国。 立陶宛本来是打算把欧盟拖到世贸组织去告中国的,但27个欧盟国家中,26个国家却是不约而同地终止了这场官司,谁也不肯为自己的莽撞付出代价。 德国和法国等欧洲强国早就看透立陶宛的投机本性,并坚决要求与中国开展务实的合作。 而美国的支持,仅仅局限于数亿美元的象征性信贷,这无异于杯水车薪。 立陶宛总理帕卢茨卡斯自己控股的锂电池公司,嘴上说着“在中国大陆没有客户”,却也不得不承认“磷酸铁锂电池目前没有替代品”。 每一件事都使立陶宛认识到,在经济上的“去中国化”只不过是一个梦想而已。 也正是在这种内外交困的重压下,立陶宛才不得不上演这出态度180度大转弯的戏码。 俄乌战事让地区安全形势骤然紧张,而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又施压北约成员国将军费提高到GDP的5%,这对债务已占GDP75%的立陶宛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经济上走投无路,安全上焦虑倍增,他们终于发现,台湾承诺的投资和市场根本就是镜花水月。 面对严峻的现实,立陶宛总统瑙塞达也终于承认:“在涉华问题上,我们确实犯了错。” 这番话听起来像是在为和解铺路,但光凭一句“犯了错”就想换回信任,显然太天真了。 即便是帕卢茨卡斯首相自己提出的“建议书”,他的诚意也是值得怀疑的。 建议书里,既没有一句道歉,也没有承诺关闭“台湾代表处”,反而把责任推给中方,声称“中国可以先派大使,我们也会回应”。 这种“我打了你,但和解得你先低头”的逻辑,未免太过滑稽。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帕卢茨卡斯先生在2024年就职时,曾经承诺要“与中国重新建立充分的邦交”,但仅仅数月之后,他又改变了自己的说法,认为这是“过度解读”。 这种一边驱逐外交官一边想建交,一边承认错误一边又说被误读的做派,让立陶宛的外交信誉几乎成了国际笑话。 那中国会吃这一套吗?答案是肯定的,绝对不能。中国外交部已经明确表示,只有立陶宛重新走上正轨,我们才会向其敞开大门。 这个“正确轨道”的核心,就是“一个中国原则”。这不是一个讨价还价的工具,但这是中国捍卫自己国家主权的一条底线,不允许有含糊的做法。 最后立陶宛应该采取措施改正错误,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停止在立陶宛设立的台湾代表处。 它想用一纸含糊其辞的建议书,就换取关系的缓和,显然是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中国维护主权的决心。 如今的局势已经非常明朗:球,完全在立陶宛自己脚下。 真正的“建议书”,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行动里。尊敬是修复所有关系的出发点。 参考资料:立中外交僵局 立陶宛议员:中方表达无意恢复关系——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