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 年,72 岁的茅以升妻子刚去世,他就和 6 个孩子商量,想要续弦。孩子们不反对,但他说出女人名字时,大家脸色都变了。长子说:“那个女人进门,我们就断绝关系!” 但茅以升坚持把女人接进了家门,而且还生下了一个女儿。 红木茶几上的遗像还覆着黑纱,戴传蕙的眼睛在玻璃下微微反光。 茅以升盯着妻子的脸,想起去年她在病床上把权桂云的照片推过来:“这姑娘手巧,你以后……” 话没说完就咳起来,痰盂里漂着血丝。六个孩子围在客厅,老三突然把茶杯磕在桌上:“爸,我们不是反对续弦,是反对权桂云!” 权桂云搬进茅家那天,正赶上北京初雪。她提着包袱站在玄关,看见走廊尽头的玻璃柜里,摆着茅以升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模型,每个铆钉都擦得发亮。 “把东西放客房吧。” 茅以升的声音从书房传来,他正对着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纸改数据,笔尖在 “桥墩抗风系数” 上画了波浪线 —— 这是他妻子去世后接的第一个工程咨询项目。 厨房里,权桂云解开蓝布围裙,发现口袋里还留着 1957 年的门诊单,“权桂云” 三个字被划掉又补上,旁边是茅以升的笔迹:“孕妇需静养”。 那年她刚怀上女儿,茅以升正在桥工地上,发来的电报里,除了工程数据,还夹着一句 “想吃酸杏就买”。 此刻她切着萝卜,想起戴传蕙教她的做法:“老茅胃不好,得炖得烂些。” 客厅的博古架上,戴传蕙的发簪插在青瓷瓶里,旁边是权桂云织到一半的毛衣。 茅以升半夜起来喝水,总看见权桂云在灯下拆毛线,拆了又织,针脚时密时疏。 “孩子们小时候,他妈总给他们织麻花针。” 他忍不住说,权桂云的手顿了顿,把织错的那圈拆掉:“我学着试试。” 1970 年女儿茅玉惠上学那天,权桂云给她缝书包,发现夹层里有张字条,是长子茅于越小时候写的:“爸爸修桥,妈妈等他回家。” 她想起自己第一次去茅家,戴传蕙正在给孩子们讲 “桥是岸的延伸”,而茅以升站在挂图前,用教鞭指着钱塘江的潮汐线。 如今她送女儿出门,看见胡同口的槐树下,有个身影很像茅于越,却在对视时猛地转身。 1972 年,茅以升被邀参加桥梁学术会议,权桂云替他收拾行李,在西装口袋里发现张揉皱的信纸,上面是茅于越的字迹: “您设计的桥能抗十二级台风,却抗不了家里的风。” 她想起上个月,女儿拿着满分试卷回家,茅以升想给长子打电话,拨号到一半又挂了,对着电话机坐了整夜。 深秋的傍晚,权桂云陪茅以升在公园散步,他突然在长椅上坐下,指着远处的立交桥:“于越小时候,总问桥为什么不会倒。” 风吹起他的白发,权桂云想替他拢一拢,却看见他袖口磨出的毛边 —— 那是戴传蕙去世前缝的补丁。 “其实那年在西总布胡同,” 茅以升忽然开口,“我看见你给流浪猫搭窝,就想起自己修桥的初衷。” 1981 年,茅以升八十八岁寿宴,权桂云做了十二道菜,摆了十二副碗筷。 女儿茅玉惠把长寿面端上桌时,门铃响了。 门外站着鬓角斑白的茅于越,手里提着盒杭州特产的藕粉。 权桂云转身去拿碗筷,听见茅以升的声音发颤:“桥修了一辈子,引桥还没修好。” 如今东交民巷的四合院成了纪念馆,玻璃展柜里并排放着两样东西:戴传蕙绣的桥纹桌布,和权桂云补了又补的工程日志。 日志最后一页,茅以升用红笔在 “权桂云” 三个字下画了横线,旁边写着:“她是我人生的临时引桥,却让我靠了岸。”
猜你喜欢
我对郭威印象是极好的。这孩子是真心的善良。二八错换人生案,经历这么久了,
2025-07-02
离离娱乐说
新动态:看你怎么压,626会前会后,有很多专业人士联系许妈,要把626这个事进行
2025-07-03
静雅橘园染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