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一位20岁的犯人在狱中爱上了女教官,向她大胆表白后,女教官塞给他一张纸条,小伙一下子看到了希望,改变了他一生。 2000年广东韶关监狱刺绣车间里,20岁的陈家俊反复拆解着手中歪斜的针脚。这个因斗殴致人重伤被判12年的年轻人,后来通过刺绣找到了新方向。 “当时连针都拿不稳,其他学员笑我'绣花不如拿拳头说话'。”陈家俊在2009年4月15日《南方都市报》采访中回忆道。粗糙的手指无意识摩挲着右手虎口的梅花刺青——那是他出狱后特意纹的纪念。 负责教学的湛静警官时年32岁,据广东省监狱管理局2003年表彰文件记载,她因“严管厚爱”被评为优秀教官。截至2001年底,她所在的职业技能培训科使237名服刑人员获得劳动技能证书。 “第一次注意到陈家俊,是他偷偷把绣坏的布料藏进裤兜。”湛静在2010年7月《新京报》采访中提及这一细节。这个动作让她意识到年轻人强烈的自尊心。 转折发生在三个月后的考核日,当陈家俊交上一幅巴掌大的红梅作品时,湛静在作业评语里多写了一句“可邮寄家属”。司法部《监狱法》实施办法明确规定,服刑人员劳动作品经审核后可转交家属。 “他当时眼眶一下就红了,说母亲从没收到过儿子做的东西。”湛静向央视《社会与法》栏目组回忆,这次邮寄触发了后续的连锁反应。 2002年夏天,陈家俊在交作业时夹了张字条:“您让我相信坐牢不是等死。”湛静用红笔批注的“继续努力”四个字成为关键催化剂。 马皑在《犯罪与改造研究》2003年第4期论文中提出观点:适度正向激励对青少年犯改造效果显著,这符合司法部“教育改造为主,劳动改造为辅”的方针。 随后的两年里,这个曾经暴躁的年轻人展现出惊人蜕变。广东省监狱管理局2004年《改造标兵案例集》记载:陈家俊累计完成刺绣作品43件。 在2003年广东省监狱系统“劳动技能振兴杯”大赛中,其双面绣《松鹤延年》以9.7分夺冠。正是这些成绩让他获得三次减刑机会,原判12年刑期最终减至9年。 “所有人都惊讶他的转变,但只有我知道那些凌晨三点还在练针法的日子。”湛静告诉《羊城晚报》记者。 2006年她调离监狱系统时,经监狱管理局批准,她带走了陈家俊绣的《竹报平安》台屏作为纪念。这件如今摆在她家客厅的作品,竹叶部分仍能看到些许歪斜的针脚。 2008年4月12日,陈家俊出狱当天便前往佛山市南海区某服装厂。该数据为2008年4月至12月的订单总额,他在该厂实习期间设计的“岭南窗花”系列刺绣,当年即为企业创造23万元产值。 “他总说是我救了他,其实是刺绣这门手艺给了他重生资本。”2010年陈家俊母亲车祸住院期间,邻居们见证了这个曾经的“问题青年”每天工作12小时后,仍坚持到医院陪护的细节。 如今在佛山平洲玉器街,陈家俊的“锦线阁”工作室已成为当地非遗传承点。司法部官网2020年11月20日发布的《全国监狱教育改造创新案例》一文中明确提及:“用自身经历证明劳动技能改造的有效性”。 当年改变他命运的那位女教官,现在是他刺绣工坊的合伙人。“我们从不避讳相识的缘由,”湛静指着工作室墙上司法部颁发的“帮教模范”奖状说,“那些歪歪扭扭的针脚,才是最好的新生证明。” 从一个20岁的斗殴少年到如今的非遗传承人,陈家俊用20年时间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身处低谷,只要有人相信,有技能支撑,有坚持不懈的努力,任何人都可能获得重新开始的机会。 那根最初颤抖的针,如今已经稳稳握在他手中,绣出的不只是精美的图案,更是一个人重新站立的勇气和尊严。 信源:人民网2012.12.20《达人秀》出狱男子为妻放歌 感动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