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607年,年仅23岁的王通,受到了隋文帝杨坚的召见,王通没干多久便主动辞职回乡了

607年,年仅23岁的王通,受到了隋文帝杨坚的召见,王通没干多久便主动辞职回乡了,他在家乡讲学,竟然陆续培育出了几个不得了的知名学生,几乎全是唐代名臣。…… 隋朝大学问家王通他认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他认为,为人处世之道,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方能有定力,心才能静下来,不妄动,才能随遇而安,能思虑周详,这才是至善的境界,也是中庸的道理。 然而便是这一个主张“谦受益,满招损”,认同“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理念的人,却消除了魏征,李靖,房玄龄这样的学生。 著名教育家,也是著名思想家,他是《续书》《续诗》《元经》《止学》等的作者。 比如他曾在礼乐篇中,提出经济一词,他认为“皆有经济之道,谓经国济民。”他既是文学家,也颇通政治经济,学贯古今,有创新精神,能与时俱进。 比如彼时随着佛教的迅速发展,也越发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比如隋文帝杨坚便颇为重视佛学,与宇文邕的灭佛不同,他则是大力倡导佛学的,既为自己的登基创造舆论,也为巩固隋朝的统治。 有部分儒生并不认同,而王通却对此颇有一番独特见解。他认为不应当一味的排斥佛教道教,他认为两者皆是有可取之处的,比如道家所歌颂的无为而治,“至德之世”,就多有借鉴意义。“古者圣王在上。田里相距,鸡犬之声相闻,人至老死不相往来,盖自足也。” 所以他提出可以三教合一,‘三教于是乎可一矣’ ,让儒释道合流,让佛家集合儒家与道家思想之长,而后推动儒学的改进。 让三者合流,才能推动儒学更好的发展,能复兴儒学,也为当代统治者提供救世良方。 身为能教出房玄龄魏征等人学生的王通,在教育方面颇为独到。首先他非常注重对教材的改造,他一生著作颇丰,他曾著《续六经》,在《中说》里他自己说:“吾续《书》以存汉晋之实,续《诗》以辨六代之俗,修《元经》以断南北之疑,赞《易》道以申先师之旨,正《礼》、《乐》以旌后王之失,如此而已矣。” 既为后世提供儒学发展的线索,也为记录两汉后的思想习俗等各项情况。 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离不开因材施教,王通便是一个这样的人,对于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他都会有不同的教育方式。 比如他在跟薛收谈天与圣人的关系,称天的功能在于造物。在跟杜如晦等人谈论天时,仅是把天解释为自然而已。 宇文化及问起他天道,他便故意说“顺阴阳仁义” 王通曾认为“乐天知命,吾何忧?穷理尽性,吾何疑”,是一位主张“穷理尽性”的人,一位主张乐天知命的人。 但他又认同忠君之道,比如他曾说“古之明王谁能无过?从谏而已矣。故忠臣之事君也,尽忠补过。君失于上则臣补于下;臣谏于下,则君从于上。此王道所以不跌也。” 这也是他教育学生的最主要方针,所以他的学生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大多都敢于直谏,也是因为受到了王通的影响, 有人称“若孟轲氏、杨雄氏、王通氏、韩愈氏,祖述孔子而师尊之,其智足以为贤。”将王通放在杨雄之后,韩愈之前,其称其为儒家力挽狂澜的人物,极力歌颂他的重要性。 他是对儒学的发展有过贡献的人,也是能因材施教,教育出魏征,唐玄龄,杜如晦等诸多知名学生的教育家,虽辞职回乡,然而却桃李满天下。 参考资料: 《止学》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