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浙江人为啥富!”浙江,一90岁老奶奶,觉得在家无聊,不想打麻将,不想刷手机,竟然去工厂套笔,每天能套1000多支,动作麻利的很,每个月能挣上千块钱。网友:“怪不得浙江人富!” “老太太倔着呢,说工厂比麻将桌有意思。”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在浙江桐庐分水镇,90岁的王奶奶每天雷打不动地去文具厂套笔,一干就是十年。别人退休后喝茶打牌,她却觉得“手指头闲着难受”,宁愿在车间里和塑料笔杆、金属笔头打交道。 天刚蒙蒙亮,王奶奶已经穿戴整齐,从自家别墅出门。她的步伐不算快,但每一步都稳当,拐过两条巷子,来到文具厂。 此时车间里的灯光早已亮起。几十位白发老人坐在各自的位置上,面前堆着小山似的笔杆和笔头,手指翻飞间,“咔嗒咔嗒”的组装声此起彼伏。 王奶奶的工位在最里头,木凳磨得发亮,台灯的光照在她布满皱纹的手上,指节粗大,却灵活得惊人。她左手捏笔杆,右手转笔头,手腕一压一旋,一支圆珠笔就组装完成,动作麻利得像台精密的小机器。 “阿婆,你这手速,年轻人也比不上啊!”旁边的工友笑着打趣。王奶奶头也不抬,嘴角却微微翘起:“慢吞吞的才难受,快一点,一天能多挣几块钱。”她面前的塑料筐里,笔一支接一支地堆起来,到中午时已经摞成一座小山。 厂长偶尔过来巡查,看见她的产量,忍不住摇头笑:“老太太,您这是要破纪录啊!”王奶奶只是摆摆手:“闲着也是闲着,动一动,身子骨反而舒坦。” 要知道分水镇是“中国制笔之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从事制笔行业,而像王奶奶这样的老人,更是流水线上的“隐形主力”。他们不追求高薪,也不计较工时,只是单纯地觉得“有事做,心里踏实”。 而王奶奶的儿子在城里做生意,家里住着三层小楼,抽屉里的金镯子、玉坠子不少,可她依然坚持每天上工。“钱不钱的,倒不是要紧事。”她常跟邻居念叨,“在厂里还能跟老姐妹说说话,比一个人闷在家里强。” 要知道当外界热议“延迟退休”“35岁职场危机”时,这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却用最朴素的劳动诠释了什么叫“老有所为”。 有一次,厂长看她年纪大了,想给她调个轻松点的岗位,带着金镯的她立马不乐意了:“我这双手还能干,你别小瞧人!”说着,随手拿起一支刚装好的笔,往地上一摔,捡起来在纸上划拉两下,墨线流畅不断,“瞧,质量没问题吧?” 网友调侃“浙江人富是有道理的”,但真正让人动容的不是收入,而是这种刻进骨子里的勤劳。王奶奶们不懂什么“经济内循环”,但他们知道,一支笔赚5分钱,1000支就是50块,积少成多,日子就有奔头。 只能说,一个民族的兴旺,从来都离不开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勤劳基因;一个地方的富裕,永远始于这些甘于平凡的坚持。这样的精神传承,比任何财富都更珍贵。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大家到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