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澳大利亚潜水员戴夫,成功潜入深达283米的布须曼洞穴。在洞底,他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异的现象,一个晃动的人影,正当他紧张地准备应对任何可能出现的危险。没想到接下来的发现让他的未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布须曼洞穴是一个天然洞穴,以深邃和复杂地形著称。其最深处可达283米,内部结构包括悬崖、池塘及状如大钟的洞穴空间,水温低且水压极大。 布须曼洞穴的幽蓝水体像凝固的墨汁,深处的水压足以压扁一辆汽车。 当潜水员戴夫的头灯刺破黑暗时,光束突然在岩缝间定格,一道影子一闪而逝。 站在原地的汤姆用脚拨了下脚边的石头,从地上捡起其中一块,轻轻朝水流砸了过去,他想看清这到底是人,还是某种光影作祟。 当看清楚之后没想到是一具穿着老式潜水服的骷髅随水流晃动,颅骨裸露,而装备带早已被微生物腐蚀成絮状物。 于是他本能地后退撞上洞壁,氧气调节器的嘶鸣在死寂中格外刺耳。 上岸后,经过调查揭开这具遗骸的身份,他就是德恩,是1994年在此失踪的探险者。 当年打捞队因技术限制放弃搜寻,德恩父母只能在岸边立了座衣冠冢。面对两位老人颤抖的泪眼,戴夫攥紧潜水日志立誓,我会带他回家。 于是戴夫召集了十二名顶尖技术潜水员,制定周密的双尸打捞计划。 他们用三维声呐扫描洞穴结构,在岸上搭建等比模型反复演练,戴夫负责最深处的尸骸固定,其余人按深度分层接应,每30米设减压站。 医学团队测算出精确的氧氮混合比例,后勤组预备了抗高压的凯夫拉纤维尸袋。 下水前夜,戴夫在装备清单上划掉备用灯改为双倍配置,德恩尸体旁的缠绕渔网让他隐隐不安。 于是就在2004年11月7日晨,戴夫率先下潜。但是尸骸卡在狭窄的岩缝里,正当他抽出钛合金剪刀清理渔网时,德恩的骸骨突然被水流掀起,颅骨撞向他的面罩。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吓得戴夫惊慌失措。 惊惶中戴夫的引导绳缠住岩石,备用灯被撞碎,幽蓝瞬间吞没视野。 于是他摸索着剪断主绳试图上浮,但却误触气阀导致氧氮混合失衡。 二氧化碳在循环呼吸器中积聚,面罩监测器疯狂闪烁红光,这正是十年前导致德恩死亡的相同事故。 如今他又重蹈覆辙,就在这危急时刻,接应潜水员汤姆在200米深度发现戴夫的信号消失,于是立即下潜救援。 黑暗中他触到戴夫痉挛的身体,但救援绳刚扣上戴夫装备,岩缝突然崩落碎石。 一块尖锐的钟乳石刺穿汤姆的气瓶,高压气体像炮弹般将他轰向洞壁。 岸上指挥台监测到两人生命体征消失时,没想到绞盘绳意外拽动德恩尸骸的固定索,两具尸体竟被暗流同时冲上浅滩。 戴夫的面罩记录仪最后画面显示,他耗尽氧气前,正把德恩的尸袋推进上升流。 在岸上等了许久的众人此时心里明白他们可能是遇害了。 看着迟迟没有动静的戴夫,心中充满了悲伤,这次打捞行动实在是让他们猝不及防,没想到尸体没有带上来,反而将同伴的性命搭了上去。 为了不再让人白白都了性命他们也就没有在下去打捞他们的遗体。 在清理水中留下的装备时,忽然有人看到有根绳子在水底漂浮,他好奇的将绳子拽了起来,戴夫和德恩的尸体赫然出现在他的面前。 看到这一幕,大家心中是说不出的复杂,两人的遗体虽然重见天日,但是戴夫同样永远回不来了。 布须曼洞穴入口如今立着双人纪念碑,金属底座刻着潜水圈的警示铁律,勿让执念压垮求生本能。 戴夫的循环呼吸器被制成雕塑,漏气阀处镶着德恩父母献上的铜质橄榄枝,那场打捞过去十年后,洞穴潜水装备迎来革命。 自动断氧系统取代手动气阀,光纤求救信号可穿透300米岩层。但每个潜水员仍会在培训课上听到戴夫的故事,教练们指着浑浊水域的模拟舱说,真正的深渊不在水下,在人心。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珍爱生命请不要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主要信源:(《国际洞穴潜水年鉴2005》《戴夫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