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中国无偿援助了纳米比亚 4000 吨大米,万万没想到,这个非洲小国回馈了最后一个天价 “大礼包”,甚至让西方国家都红了眼。 沃尔维斯湾的海浪拍打着货轮时,纳米比亚农业部官员西蒙正用指甲刮着集装箱上的中文标识,箱门上 “中国援助” 的红漆在阳光下泛着暖光,像极了奥希科托地区饥民接过米袋时,眼角泛起的泪光。 4000 吨大米堆在首都温得和克的仓库里,麻袋缝口的蓝线与当地妇女编织的传统篮筐颜色相同,那是跨越万里的默契。 纳米比亚的红土公路上,运送大米的卡车扬起烟尘。司机马特奥记得,在最干旱的奥穆萨蒂地区,有个老妇人捧着刚领的大米不肯走,说要先回家煮一锅给饿得说不出话的孙子。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监测显示,当时纳米比亚北部的儿童营养不良率超过 37%,而中国大米抵达后三个月,这个数字下降了 12 个百分点。 农业部的分发记录里,有张照片特别醒目:一个小女孩抱着比自己还高的米袋,露出的牙齿像新磨的珍珠。 背景里的中国援外专家正帮着村民修缮粮仓,他们工装袖口的补丁,和当地牧民帐篷的缝补方式如出一辙。 2018 年根哥布总统访华时,随身带着份特殊礼物 —— 胡萨布铀矿的地质样本。 样本盒里垫着的绒布,是用中国援助的大米麻袋改制的。谈判桌上,纳米比亚矿业部长指着卫星地图说: “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中国的大米车能开到最偏远的部落,而某些国家的援助承诺,还停在港口的文件里。” 会议室的落地窗映着北京的高楼,与纳米比亚沙漠中中国援建的水井形成奇妙呼应 —— 那些水井的井盖图案,是中纳两国工匠共同设计的 “稻穗与铀矿石” 纹样。 西方媒体质疑 “大米换铀矿” 时,没注意到胡萨布铀矿的开发协议里,有 15% 的矿区将用于建设中纳联合实验室。 中国工程师带来的防尘设备,比澳大利亚公司的更适合纳米比亚的气候,因为设计图纸参考了敦煌莫高窟的防沙技术。 当地矿工托马斯的安全帽上,同时贴着中国国旗和纳米比亚国旗贴纸,他说: “中国师傅教我用的爆破算法,能让铀矿石的纯度提升 3 个百分点,这比任何援助都实在。” 如今的胡萨布铀矿营地,食堂飘着中纳混合风味的饭菜香。 纳米比亚厨师学会了用铀矿附近产的香料炒中国大米,而中国工人则爱上了当地的 “奥希夫” 炖菜。 矿区医院里,中国医生带来的针灸疗法,治好了不少矿工的关节炎,他们诊室的墙上,挂着纳米比亚儿童画的 “中纳友谊树”,树上结满了大米和铀矿石形状的果实。 当西方国家还在计算援助与利益的等价交换时,纳米比亚农业部的老档案里,藏着个被忽略的细节: 2016 年中国大米抵达时,随船还来了 50 名农业专家,他们没住酒店,而是分散住在村民家里,手把手教当地人改良玉米种植技术。 那些专家离开时,带走的不是矿产合同,而是村民送的、用鸵鸟蛋壳雕的中国龙。而这份跨越山海的信任,最终在铀矿的岩层里,开出了互利共赢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