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其实吕雉,是给戚夫人留了后路的!吕后最起码,留了刘如意小命一段时间,也没有对戚夫

其实吕雉,是给戚夫人留了后路的!吕后最起码,留了刘如意小命一段时间,也没有对戚夫人用刑,只是舂米而已!对于吕雉来说,舂米已经是报复了戚夫人了,如果戚夫人不唱歌,这个报复也就从春米这里结束了。 一想到吕雉和戚夫人的结局,总会条件反射一样皱眉头,心想:这事太狠了!但真要琢磨,最早那会儿,吕雉的反应其实挺克制,没像传说那么立刻就大开杀戒。汉高祖刘邦刚咽气没多久,整个长安城上上下下人心惶惶。宫里宫外都等着看,这个女人到底要怎么“收拾”老对头。 可她第一步,并不是“先下手为强”,而是让戚夫人去舂米。要说这算啥刑罚?比起那些宫廷里的家法,这还真不算什么。要知道,戚夫人年轻时可没少干农活,家里条件一般,能进宫,是命好。只不过,她在永巷里舂米的那段日子,尊严是磨得差不多了,苦是真吃够了。一个昔日宠妃,头发剃了,衣服换了,做着最底层的苦活,每天就她和石臼对着。 有人说这就是一种心理折磨。其实在宫里呆久了,最怕的就是没人搭理,最怕的就是日子一点点熬着。外面的人都以为戚夫人肯定要“出大事”,可吕雉起初真的只是报复,让她受着。其实要说狠,吕雉有的是法子,那时还没动真格的。 这一步到底是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宫里斗争不都是你死我活,很多时候,还得稳。刘邦刚死,皇权刚过到太子刘盈手里,这时候要是大张旗鼓地“清算”,未必合适。舂米这事,既能立规矩,又能让大家看看,吕雉要报仇,但还没到杀红眼的时候。 就像老百姓家里的闹矛盾,有气的时候,先让对方吃点苦头,看看反应再说。吕雉心思细腻,这口气她先不撒到底,先收着。戚夫人其实明白这道理,只是嘴上不服,心里不甘。这时候,真正的报复才刚刚开始。 说句实在话,谁都知道戚夫人最在乎的就是儿子刘如意。按理说,太子继位以后,赵王如意就成了吕雉眼里的刺。但吕雉偏偏没立刻动手,反而连下三道诏书,请刘如意进京。赵国丞相周昌死活不让刘如意动身,总说“路远病重”,实际是怕这孩子一进长安就没命了。 这场拉锯,足足拖了好几个月。这不就是给刘如意留了条后路?不是。吕雉当然知道周昌是忠心保主,可她为什么迟迟不下死手?其实那时候她还在观望。刘盈刚登基,朝堂形势不稳,吕雉不愿节外生枝。她心里清楚,不能太过,得慢慢来。 戚夫人天天舂米,想着赵国的儿子能不能活着见一面。其实在这点上,吕雉也没赶尽杀绝。她有她的恨,但有时候恨也不是一口气全撒出来的。 等到周昌被调走,刘如意才真正失去了庇护。那一天,刘如意终于到了长安。宫里的老人们都明白,这孩子命数大概是到头了。可是仔细看,刘如意到长安后,并没有马上出事。惠帝刘盈专门接他入宫,同吃同住。吕雉动手前,还是犹豫了。 她不是不记得自己当年被项羽扣押做人质的苦,也不是不记得戚夫人这些年和刘邦的宠爱带给她的委屈。只是那时候,她身上背着吕氏一族的希望,朝廷的安稳,还有太子的名分。有人说吕雉狠心,其实那都是无奈之下的算计。 历史上对吕雉这一段争议很大,很多人觉得她该感恩、不该下毒手。但站在那个位置,真有几个人能做到宽恕?说到底,宫里斗争,谁都难全身而退。周昌的忠心、戚夫人的母爱、吕雉的权谋,这一出场场戏,都是真实的人性拉扯。 都说“祸从口出”,这话真不是白来的。戚夫人被困在永巷那么久,做的活、吃的苦,其实都还能撑下去。可是,她唱了那首舂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本来已经平静的气氛,立刻又紧张起来。 有人觉得,戚夫人唱歌只是心里难过,发泄一下情绪。可在宫里,很多事就是不能说。吕雉听到歌,心里一紧,她明白,戚夫人这是还没服软。要说这小小的一首歌能决定生死?还真不夸张。那时候的皇权争斗,就怕有人闹事、激起波澜。戚夫人的歌不是普通的哀怨,而是宫里的“风向标”。 之后的事,史书写得很清楚。吕雉终于下狠手,对戚夫人施了人彘之刑。很多人以为吕雉是突然间疯了,其实不是。她在权力面前,所有的感情都让位于稳住大局。自那以后,宫里再没人敢提戚夫人,也没人敢再唱歌。 但是,吕雉还是给了戚夫人和刘如意一点活下去的时间。那段时间,不长不短,够让母子彼此有盼头,也给了朝堂一个缓冲。若是戚夫人一直不唱歌,这场报复很可能就止步于此。谁都没料到,转折点竟是那首歌。 宫廷的权谋和斗争,外人听着冷酷无情,实际上和咱们普通人过日子也有相通之处。有时候矛盾闹到一定程度,双方都想着给彼此留个台阶。只是到了极端,台阶也没了,路自然就断了。 戚夫人不是天生的受害者,她有才华,有胆识,能让刘邦为她动心。但她不会做局,遇到大事总想着靠感情,宫里不是她的主场。吕雉呢,做事干脆,忍耐力极强,从底层一路熬上来,她明白局势比人情重要。两个人的命运,其实早就在刘邦离世那一刻定了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