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3年,美军攻上志愿军阵地,这时,阵地上只剩于树昌一人,可他毫无畏惧,而是对

1953年,美军攻上志愿军阵地,这时,阵地上只剩于树昌一人,可他毫无畏惧,而是对着步话机大喊:“向我开炮!”   那是1953年6月29日的夜晚,朝鲜战场上硝烟弥漫。志愿军第23军第73师第218团奉命对281.2前沿高地的敌人实施攻击。 这里并非寻常高地,而是敌人苦心经营的坚固防御体系,工事密布如蛛网,火力配置严密得像铁桶。 于树昌背着那台沉重的702型步话机,跟随85人的突击队悄然前进。作为连里唯一的步话机员,他肩负着生死攸关的重任——成为前沿阵地与后方炮兵之间的"生命线"。 凌晨时分,突击队成功占领了北无名高地。然而好景不长,天亮后,敌人的反扑愈加猛烈,阵地上只剩下于树昌一人。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倒下,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 独自一人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敌军,于树昌没有退缩。他紧握步话机,成了这场血战中最关键的"眼睛"和"指挥棒"。 "天津二号!我是8251,快打'东山腿'!" "约三个排的敌人从2号、4号目标分三路向我们运动,快打2号和4号目标!" "打得好!打得好!敌人又从洼地上来了,快开炮!大约一个连!" 每一句呼叫都精准无误,每一次指引都雷霆万钧。 后方的炮火在他的调动下,如神兵天降般精确打击着敌人。团指挥部里,所有人都屏息凝神,静静听着这个22岁小伙子在前线的"现场直播"。 团长坐在步话机旁,一根接一根地吸烟,额头豆大的汗珠不停滚落。整个指挥所除了步话机的呼叫声,再无其他声音,仿佛所有人的心都悬在了嗓子眼。 战斗进行了整整一个上午。敌人像疯了一样发起一波又一波的冲锋,而于树昌就像一块顽石,死死守住阵地,用他的声音指挥着远方的炮火。 突然,步话机里传来了那句震撼人心的呐喊:"猛打呀!敌人上了我的地堡顶!""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对准我的地堡,开炮!向我开炮!" 话音刚落,于树昌砸碎步话机,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冲向敌群。团部步话机的耳机里发出一声破裂的爆音,接着,一切声音都沉寂了。 团长怒目圆睁,怒吼道:"所有炮火,朝阵地上给我狠狠地打!"复仇的炮火如雷霆般倾泻而下,将残余的敌人彻底消灭。 于树昌牺牲时年仅22岁。 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许多烈士都不知道姓名,于树昌也不例外。后来,他的英勇事迹流传开来,成为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那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成为一代人心中永恒的记忆。 但他的家人呢?在山东莱阳四真庄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有6个兄弟姐妹的于树昌排行第五。1948年8月,他和邻村好友孙焕友一起参军,踏上保家卫国的道路。家人们把不舍默默放在心底,目送他们的骨肉走向战场。 从淮海战役到渡江作战,从解放上海到抗美援朝,于树昌用青春诠释了什么叫"保家卫国"。可他再也没能回到那个小村庄,再也没能见到日夜思念他的亲人。 2020年10月20日,200多名23军的后代来到山东老战士纪念场参加纪念墙落成仪式时,有人提到了"王成"原型于树昌的家乡是山东莱阳。这个消息成为寻找于树昌家人的重要线索。 莱阳市委老干部查阅了大量军事材料,终于在2020年10月24日找到了于树昌的家乡,于树昌所在部队代表来到了莱阳市四真庄村,找到了于树昌的家人。 当部队代表高明星带着几十年来收集到的所有材料来到于树昌家中时,家中只有树昌的哥哥于云德,93岁高龄的哥哥耳朵不好使,脑袋也几乎处于失忆的状态,当看到部队带回来弟弟的照片时,激动地喊出了弟弟的名字。 这一幕让在场所有人泪流满面。67年了,那个在朝鲜战场上喊出"向我开炮"的英雄,终于魂归故里。 于树昌的故事,不只是一个人的传奇,更是千千万万志愿军战士的缩影。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舍生取义"。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有着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祖国的忠诚,对和平的向往,对正义的坚守。正如古语所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于树昌和无数志愿军战士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当我们今天享受着和平安宁的生活时,不应忘记那些为之付出生命代价的英雄们。他们的精神如明灯般照亮后人前行的路,如甘露般滋润着民族的精神家园。 67年前,一个22岁的年轻人在异国他乡献出了宝贵生命。67年后,我们终于让英雄回了家。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让英雄的精神永远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参考文献:中国军网:《步话机见证主人公原型"向我开炮"的英雄事迹》,2023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