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6年,毛主席忧心忡忡的说“东来顺的羊肉变得不好吃了,这是一个大问题。”全聚

1956年,毛主席忧心忡忡的说“东来顺的羊肉变得不好吃了,这是一个大问题。”全聚德的烤鸭店也不好了,一种简简单单的美食味道变化的背后,牵扯的却是国家建设的大学问。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6年春,北京的天气还有些冷,毛主席主持召开一次经济形势会议,会议还没正式开始,他提出了一个让与会者感到意外的问题。   他说,最近听说东来顺的羊肉不好吃了,全聚德的烤鸭也变了味,这是一个大问题,有人感到疑惑,这样的问题怎么能和国家大事联系起来。   但毛主席的关注并不是为了吃,而是他觉得群众对生活质量的反映,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形象。   从1954年开始,国家全面推行公私合营,许多原本经营良好的私营企业被纳入公有制轨道,这是当时推动经济集中和计划管理的重要措施。   老百姓原本对这个政策有很大期待,认为加入国家管理后,生活会更好,饭菜会更实在,但接下来的反应却并不乐观,不少人觉得东西反而没有以前好吃了,特别是一些老字号的口味变得奇怪。   实行公私合营后,东来顺的管理方式发生了改变,饭店被合并到国营餐饮公司,原来的负责人转岗,供应的羊肉也不再是原来的小尾巴羊。   为了降低成本,供应单位开始用山羊、绵羊甚至冻肉来替代,由于体质和肉龄不同,这些羊肉的口感差距很大,尤其是冻肉,口感发柴,气味重,不适合做涮羊肉。   与此同时,切肉的师傅发生了变动,原来店里有十几位老技工,每天切肉数量有限,一斤羊肉的片数和质量都有严格要求。   公私合营后,因为管理模式改变,一些老手艺人被安排到别的岗位,新招的人缺乏经验,加上任务繁重,每人每天要切出两倍数量的羊肉片,手法粗糙,肉片厚薄不均,这种变化让顾客的用餐体验明显下降。   全聚德的情况也差不多,过去用于烤鸭的鸭子,都是按照严格标准饲养的填鸭,饲养期长达三个月,最后一个月用小米和绿豆精心喂养,鸭皮才会酥脆,鸭肉才会细嫩。   公私合营后,鸭子改为由大型养殖场集中供应,不分用途,一律配发,为了降低成本,养殖周期缩短,饲料也以杂粮为主,这样烤出来的鸭子,虽然看起来油亮,但皮不脆、肉不香,老主顾一尝就知道变了。   这些问题很快就被群众反映到相关部门,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关于东来顺口味变化的短文,引起了高层的重视,毛主席责成陈云进行调查。   陈云一向注重实地调研,这一次他没有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而是亲自走进东来顺的厨房和餐厅,详细了解每一个环节。   他翻看了采购账本,发现羊肉的进价从每斤一块五降到一块零八,羊种不固定,品质难以保证。   他看到切肉工人手法生疏,案板上羊肉颜色发暗,解冻处理也不规范,他问清了肉品来源和分配方式,查清了切工变化的原因,列出了几点核心问题。   除了东来顺,他还去了全聚德和天源酱园,全聚德的情况与东来顺类似,原料的统一采购限制了选择,导致成品质量下降。   天源酱园的酱料因为精细工艺被认为成本高,也被统一改配为成本更低的配方,味道自然也变了。   调查结束后,陈云向中央提交了详细报告,他指出问题不在于是否实行公私合营,而在于合营后对传统工艺的轻视,对市场规律的误解。   他强调,老字号之所以成为老字号,是因为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技艺和标准不能随意更改。   他提出要尊重传统,允许适度差异化管理,不能一刀切,物价也不能盲目统一,优质商品应有合理溢价,鼓励企业保留高质量生产。   毛主席看了报告后,批示要把老字号的问题放到更高层面来讨论,他认为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特别是他们记忆中那些美食,是对制度优劣的一种实际感受。   如果连一口羊肉都不如从前了,群众对制度的信心也会受到影响,经过会议讨论,相关部门调整了采购和定价政策,羊肉采购允许按需选购,价格回调,手艺人被重新聘用,工艺恢复。   东来顺的切肉又恢复了老标准,一斤只取最精华的部分,佐料也从酱园重新进货,芝麻酱、韭菜花酱油按照老配方供应,恢复之后,东来顺的生意在五一节当天达到高峰,许多老顾客重新回到餐厅。   这场关于羊肉和烤鸭的风波,不只是食品质量的纠偏,也是一场制度自我调整的过程,它说明,建设社会主义不仅要搞大工程,也要关注百姓生活中的小细节。   只有让群众感受到真实的改善,制度的优势才能被认可,今天再回看1956年的这段经历,会发现,陈云的调查、毛主席的关注,都是从民生出发,以细节见精神,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真正放在老百姓餐桌上的实践。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涮羊肉不好吃了,竟然惊动了党中央?——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