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YU7那24小时耐力赛,陈震和韩露,谁说的对? BY【beta贝塔实验室】 最近网上陈震和韩露为小米YU7那24小时耐力赛吵翻了天——到底是电池太能打,还是车子本身有两下子?今儿个【Beta贝塔试验】就来掰扯清楚,别让这争论再云里雾里的。 先说震哥,你说这种测试没有意义,错了。那24小时跑3944公里这狠活儿,没两把刷子根本撑不住的。头一把刷子,就是5.2C的超快充——全程充了30次,每次也就10到12分钟,跟喝杯咖啡的功夫差不多。全程不衰减。再加上1.3C的持续放电,才能让车子24小时里顶着210公里的平均时速狂奔,差不多接近253公里的极速在高环上狂飙。 这背后的硬茬子技术,头一份得是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电芯能量密度干到260Wh/kg,同样的电量,比传统三元电池能多跑一大截。而且这电池的材料体系不光要能扛住5.2C的超充,还能镇住高倍率放电时的锂枝晶析出——就是这玩意儿,现在固态电池拼死拼活要解决的难题之一,人家这儿已经有招了。 第二把刷子是散热。麒麟电池有双面液冷再配上BMS智能联动,它的散热思路早就从以前的“被动散热”改成“主动控场”了,热失控的风险压到了十亿分之一。 所以,这些硬核技术底子是宁德时代的研发能耐,不管是24小时耐力赛还是纽北刷圈,小米都是靠这打底子的。 那,你要问了,用麒麟电池的车型多了,咋就只有小米这么拉风呢?咱们回顾以下麒麟电池的应用历史哈。 最早的吃螃蟹是极氪001千里续航版.大家还记得吧?它比其他版本贵十多万呢。高价限制了它的市场。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来极氪的麒麟电池版车型都走上了成本优化的路线。这叫缺啥补啥! 跟宁德时代合资,时代吉利,降低成本,你看,后来的极氪007,20 万元就能搭载麒麟电池。这是从降低成本让消费者能买得起角度来思维。 小米不一样,它从一开始就是盯着用户痛点来琢磨事的。先确定自己的目标用户,比如年轻运动的群体,它们的各种用车场景,比如:刚入社会不久,追求个性,喜欢新鲜事物,热爱生活,喜欢社交认同等等。 再从这些用户痛点出发反推工程整合—— 在热管理、快充、安全、低温性能等各个维度,将麒麟电池的潜力转化为可感知的产品体验。 就是把电池技术和整车系统捏合得更顺,让那些花哨参数落地成实打实的体验,连一个纸巾盒都能通过电吸为用户提供便利 ,你说它能不让年轻人喜欢吗? 所以陈震说电池功劳大,韩露说车子本身牛,其实都偏了。没有麒麟电池这硬骨头,车子再能折腾也白搭;可要是没小米这种把技术嚼碎了、揉进用户需求里的本事,再好的电池也可能被浪费。 至于震哥质疑的这种测试有意义吗?肯定有意义的:证明了高倍率放电下的电池稳定性,极端工况下的热管理水平,纯电车在高速的续航保持能力,但是,也得提醒年轻的用户们,测试车不等于你买到的商品车,实验室玩的不要试图在日常复现,同样是3944公里,你如果开商品的YU7从哈尔滨开到三亚,不仅24小时是到不了的,而且可能还会出很多问题。 工科女说的对吗?觉得在理的,给个赞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