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宋时轮受邀参加宴会,这时只见一容貌秀丽,仪态万方的女子推门而入,宋时轮一看到她顿时乱了方寸。他几步上前一把握住她的手:“怎么是你?”女子大惊:“你是谁?我们见过吗?” 宋时轮,1907年出生在湖南醴陵一个穷苦农家,家里土墙茅屋,日子过得紧巴巴。他小时候就爱读书,脑子灵光,12岁进了县里的中学,接触到新思想,立下救国的志向。1923年,他在长沙混进吴佩孚的军官教导团,学了点军事本事。1926年,他考进黄埔军校第五期,练得一手好枪法,教官都夸他有天赋。1927年他入了党,投身北伐,带着队伍冲锋陷阵,胆子大得像不要命似的。四一二政变后,他在广州被抓,蹲了两年牢。1928年出狱后,他跑去香港、上海,想找党组织,愣是没找着。1929年初,他回到湖南,凑了支萍醴游击队,自己当队长。同年冬,他带着队伍上了井冈山,编进红六军,毛泽东还夸他是“一路诸侯”。1930年起,他在湘东南当过纵队政治委员,还在红军学校当过校长,带着队伍打反“围剿”,硬仗没少干。长征路上,他受了伤还咬牙带队,到了陕北重新入党,当了红十五军团作战科长,帮着打赢了直罗镇战役。抗战时,他当八路军七一六团团长,在雁北带着队伍夜袭鬼子据点,炸碉堡,立了大功。1949年,他当上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司令员,带着部队突破长江防线,参与解放上海,战功不是一般的大。 董竹君,1900年出生在上海的贫民窟,家里穷得叮当响,爹拉黄包车,娘做佣人,9岁娘就没了,日子更不好过。1913年,爹病得不行了,她13岁就被卖进五马路书寓,当“清倌人”,只卖艺不卖身。她嗓子好,唱得婉转动听,穿件素旗袍站在台上,客人看得眼睛都直了。她脑子活,偷偷学认字读书,总想着逃出去。1914年,她认识了革命党人夏之时,两人聊得投缘。她想了个法子,灌醉看守,半夜跑出青楼,跟着夏之时去了日本。在日本,她泡在图书馆和课堂里,拼命学文化。1918年回国,夏之时当了四川都督,她成了都督夫人,可夏家老脑筋,规矩多得让她喘不过气。夏之时后来混得不好,脾气越来越烂,还染上坏毛病。1929年,董竹君受不了,带着四个闺女一个儿子离开四川,跑去上海。她在华路臬路租了栋小楼,开了锦江菜馆,自己下厨,川菜做得麻辣鲜香,服务又周到,达官贵人都爱来,生意火得不行。1935年,她把菜馆升级成锦江饭店,装得雅致大方,成了上海滩有头有脸的人扎堆的地方。 1949年秋,上海刚解放没多久,锦江饭店办了场大宴会,庆祝胜利,顺便拉拢各界人士。宋时轮穿着军装,坐在主桌上,跟旁边的同志聊上海的事儿,气势挺足。宴会正热闹,门一开,董竹君走了进来。她穿着旗袍,气质高雅,往那儿一站,全场都安静了。宋时轮一看她,手里的茶杯差点没拿稳,赶紧起身,几步过去,抓着她的手就问是不是她。董竹君愣了一下,抽出手,问他是谁,认不认识。宋时轮有点尴尬,赶紧说自己是谁,还提到当年她帮的大忙。董竹君听完,想起了往事,笑了笑,认出他就是当年的年轻人。两人坐下聊了起来,宋时轮说起1929年冬的事儿。那时候,他在上海街头混不下去了,刚出狱,没钱没饭,衣服破得像叫花子,冻得直哆嗦。幸亏有同志李棠萼介绍,他找到董竹君。她听说他是干革命的,二话不说让人把他扶进菜馆,端了碗热乎乎的牛肉面给他。宋时轮饿得手抖,捧着碗就往嘴里扒。董竹君还让他慢点吃,别烫着。她不光管他吃住,还拿出自己攒的钱,给了他一笔,让他回去干大事。宋时轮说到这儿,眼眶都红了,说这恩情一辈子忘不了。董竹君摆摆手,说这不算啥,他现在为国出力,就是最好的回报。 宴会之后,宋时轮和董竹君的交情一直没断。宋时轮忙着打仗,1950年带兵去朝鲜,指挥长津湖战役,零下三十度的天,带着队伍硬是把美军打得抬不起头,立了大功。1955年,他被授了上将军衔,得了好几枚勋章。每次路过上海,他都去锦江饭店看董竹君,带点部队的土特产,山东大枣啊,东北人参啥的,俩人坐一块儿喝茶,聊当年的事儿。董竹君把锦江饭店经营得越来越好,1953年她把饭店交给国家,改成接待国宾的地方。她还跑去监督装修,添了红木家具,挂上字画,饭店成了上海的招牌。她没闲着,捐钱建学校,资助穷学生,还亲自去学校看,检查教学咋样,学生围着她,抢着给她看作业。夏之时那边,董竹君走后,他越混越差,喝酒赌钱,家里败光了,最后病死了。董竹君从不提他,就一心养孩子。她的闺女夏瑞芳随她,脑子活,干生意一把好手,常陪她去搞公益,母女俩一块儿给学生发书。1991年,宋时轮病逝,84岁。董竹君听说后,难受得不行,写了首诗悼念他,说他当年在上海落魄,她帮了点小忙,没想到他后来干出那么大事业,诗里全是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