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基辛格是地道的犹太人后裔,当德国人把他的13个亲戚全都送进毒气室时,母亲做了个惊

基辛格是地道的犹太人后裔,当德国人把他的13个亲戚全都送进毒气室时,母亲做了个惊人的决定:放弃家里所有财产!1938年,全家离开德国去投奔美国的亲戚,基辛格的命运就此改变,基辛格直呼:“若是当年没有母亲的决断,我恐怕活不过20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23年,亨利·基辛格出生在德国符茨堡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中学教师,家庭安稳,在当时的德国中产阶层中算得上过得不错,基辛格小时候喜欢读书,性格内向,也没有特别显眼的表现。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社会氛围急剧变化,排犹政策开始推行,犹太孩子逐渐被排斥在学校和社会之外,犹太家庭的生活日渐艰难。   到了1938年,情况变得更加危险,德国爆发“水晶之夜”,纳粹党组织冲击犹太教堂和商铺,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捕,送往集中营,那一年,基辛格家族有13位亲属被纳粹送入毒气室,从此音讯全无。   正是在这种生死边缘,基辛格的母亲做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放弃所有家产,带着全家离开德国,去美国投奔远房亲戚,这个决定改变了基辛格的一生。   当年,基辛格年仅15岁,跟随家人来到美国,他们落脚在纽约,没有财产,也不会英语,只能从最底层开始生活,基辛格在白天到一家刷毛厂做学徒工,每周只能挣八美元。   晚上,他到夜校学习英文,常常困得睁不开眼,也不肯缺课,生活十分艰苦,但他始终坚持,不愿被困在现状里,他曾回忆说,如果没有母亲当年冒险带他离开德国,他可能活不到二十岁。   几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参战,1943年,基辛格参军入伍,凭借他流利的德语,被美军情报部门选中,随部队进入欧洲战场。   他参与了对纳粹的情报审查与战后军政管理工作,在德国,他见到了战火后的满目疮痍,也见到了纳粹留下的种种罪证,这段经历激发了他对国际政治的兴趣。   战争结束后,基辛格回到美国,他考入哈佛大学攻读政治学,后来又获得博士学位,在校期间,他广泛涉猎国际关系、历史和哲学。   他的博士论文关于欧洲保守主义的研究获得好评,并在1954年出版了《重建的世界》一书,探讨了19世纪梅特涅与卡斯尔雷在维也纳会议后的欧洲外交体系,这本书在学界引起关注,使基辛格逐步进入政策研究圈。   此后,他留在哈佛担任讲师,并开设了国际关系方面的研讨班,他不仅教授美国学生,还接待来自其他国家的政界人士和学者。   他逐渐建立起与美国政治、企业界的联系,特别是与洛克菲勒家族的关系,使他在政界获得更多影响力,他明白要真正参与国际事务,仅靠学术是不够的,还要建立人脉和话语权。   1969年,尼克松就任总统,任命基辛格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开始真正参与美国对外战略的制定,他主张通过平衡战略来应对冷战格局,认为通过接触与联合可以避免直接对抗。   他推动了中美关系的缓和,1971年,他秘密访问中国,为尼克松次年的访华铺路,在中国,他与周恩来总理进行了多轮谈判,就台湾、越南战争等问题展开磋商,为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基辛格提出的“穿梭外交”策略也在中东战争后发挥了作用,他在各国之间不断往返调解,推动了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有限和解,缓解了紧张局势。   他的外交方式强调实用性,重视结果而非形式,这种策略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受到一定认同,也为他赢得声誉。   1973年,基辛格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表彰他在越南和平谈判中的努力,尽管这一奖项引发争议,但无法否认他在国际外交上的影响力。   他曾参与制定多个关键政策,也经历了批评与质疑,他支持的一些行动造成了平民伤亡,也引发舆论的不满,但他始终坚持国家利益优先的原则。   晚年,基辛格继续以顾问身份活跃在国际事务中,频繁访问中国等国家,他的观察和建议仍被视为具有战略价值。   2023年,他百岁时再度访华,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了长时间交流,他强调中美避免对抗的重要性,并表示了解中国是理解21世纪世界局势的关键。   基辛格的一生,是从战火中逃出的犹太少年成长为全球外交重臣的历程,他的故事也是犹太移民在美国社会中奋斗与融入的缩影。   从母亲当年的果断决定,到他自身在教育、政治上的坚持与努力,这段人生经历清楚地表明,一个人的命运,常常始于一个家庭的抉择,正是那一次跨越生死的逃亡,为基辛格铺平了改变世界的道路。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北京卫视档案——差点活不过20岁!基辛格的童年都经历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