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70年,霍恩做过恐怖无比的实验,就是在一个没有天敌,没有疾病,食物和水都无限

1970年,霍恩做过恐怖无比的实验,就是在一个没有天敌,没有疾病,食物和水都无限量供应的天堂里,动物最终的命运会是怎样的,结果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0年,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地下实验室里,一场后来引发广泛讨论的动物实验悄然开始。   行为学家约翰·卡尔霍恩设计了一个封闭系统,命名为“宇宙25号”,这是一块高约1.3米、边长约2.5米的金属箱子,内部结构精密。   四面墙壁上开设了大量栖息小巢,角落安装了自动供食设备和饮水装置,温度恒定,空气流通,实验鼠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绝对的安全,没有天敌、没有疾病。   卡尔霍恩希望在这种近乎完美的条件下,观察动物社会的发展轨迹,实验伊始,研究人员选取了4对健康的挪威鼠放入其中。   初期,老鼠们迅速适应了新环境,它们在各个巢箱之间穿梭,公鼠为争夺地盘发生争斗,母鼠则开始建立巢穴、生育后代。   食物和水源充足,所有需求都被满足,从第一个幼崽出生起,鼠群数量开始快速增长,几乎每隔两个月就翻倍,到第315天,种群数量达到620只,空间开始变得紧张。   随着密度继续增加,原本的秩序开始瓦解,强壮的成年公鼠占据了最靠近食槽和水源的中心区域,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弱小的个体被驱赶到外围。   部分被排挤的公鼠不再参与争斗,整日独自待在角落,有些则开始出现机械性行为,比如反复舔舐前爪、长时间静坐不动。   与此同时,母鼠也出现了行为异常,有的对幼崽漠不关心,有的甚至主动将幼鼠咬死或遗弃,繁殖开始下降,后代的成活率明显变低。   到第560天,实验鼠的数量稳定在2200只左右,之后就不再增长,种群内部出现大量“美丽鼠”,它们通常远离同类,不参与交配,也不打斗,整日清理毛发,看起来干净整洁,却缺乏社交和生存本能。   这些鼠虽然没有受到攻击,却失去了与环境互动的欲望和能力,在后续尝试将这类老鼠移入新的自然环境时,它们依旧保持麻木状态,不寻找配偶,也不建立巢穴,对外界缺乏基本反应。   随着繁殖进一步停滞,死亡率开始上升,暴力行为逐渐减少,但生育行为也几乎完全消失,母鼠再也不照顾幼崽,少数新出生的小老鼠很快就死在巢中或被遗弃在饮水器下。   种群社会结构全面崩溃,行为出现退化,无论是社交、竞争还是合作都难以维持,实验继续推进,种群数量开始断崖式下跌。   到第920天,最后一只幼鼠出生后,整个鼠群彻底丧失了繁殖能力,余下的老鼠几乎都表现出退缩、麻木或重复行为,不再具有生存动力。   实验进行至第1780天,卡尔霍恩进入封闭空间,发现最后几只老鼠形容枯槁,有的毛发脱落,有的牙齿断裂,巢箱空荡荡,食槽中仍堆满未被取食的饲料。   所有原本为生存所需准备的资源都被留下,死亡却不可避免地降临在这个“完美乌托邦”。   实验结束后,卡尔霍恩将全过程详细记录在报告《死亡平方》中,他描述了“行为沉沦”的阶段,从初期的暴力混乱到后期的社交退化与精神麻木。   实验结果在学术界引发巨大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将动物行为直接类比于人类社会并不科学,但许多人仍从中看到了密度、资源分配、社会结构等因素对群体健康的深远影响。   卡尔霍恩后来又重复了多次类似实验,更换老鼠品种、调整参数,但无一例外都走向了相似结局。   他开始提出,如果能在密闭环境中设置“退避区域”或分散空间,也许能延缓甚至避免社会结构的崩解,他强调,问题并不出在资源的匮乏,而是缺乏应对高密度生活的空间安排和行为支持机制。   “宇宙25号”并非只是一个关于老鼠的实验,它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在资源充沛、威胁被隔绝的环境中,生命是否真的能自由生长?   从实验结果看出,当没有选择和空间时,种群最终会走向灭亡,这个实验留下的数据、视频和行为轨迹,一直被用于城市研究、社会心理学与空间设计的案例中。   这个实验也成为流行文化的素材来源,有人把它当作人口密度失控的警告,有人则从中看到心理压迫和社交疏离的现实隐喻。   但卡尔霍恩想表达的,并不是恐吓,也不是简单地宣扬“人口过多等于灭亡”,他更关注的是个体在集体中的位置,以及社会如何为每一个个体提供成长的空间。 实验结束几十年后,人类社会依旧在面对类似的问题,城市人口密集,心理疾病频发,年轻人寻找不到出路,社交方式日渐虚拟化,卡尔霍恩留下的这些观察,至今仍值得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空间”中的人思考。 当所有表面的舒适都被满足,一个个体最需要的,或许不是更多的资源,而是一个可以自由呼吸与退让的空间,这个空间,不一定大,但必须存在,没有它,再完美的环境,也可能演变为压迫的牢笼。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新京报——在衣食无忧的“天堂”里,它们自相残杀,然后全员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