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内被打不能把大门一关了之#【#晚报来论# | 大学生校园内被打,不能寄望“关门”保平安】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在校内被打一事引发关注。7月2日,上海交通大学保卫处发布声明:关于我校学生6月30日晚,在闵行校区南区体育场训练期间与校外人员发生冲突事件,学校已成立工作专班,与公安部门协同联动,积极配合依法调查处置。学校坚决保护学生人身安全,坚决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大学校园是神圣而安全的所在。一名在校大学生在自家校园的体育场内被打,不但给被打学生造成身体和心理的伤害,而且冲击着公众对大学校园安全性的认知。从这点说,此事非小。当地公安部门及时介入事件,上海交通大学成立工作专班配合调查,很有必要。相信,学校和警方一定会秉公调查,严肃处理,给被打学生和公众一个交代。
值得关注的是,事件发生后,网络上有种声音,刻意强调打人者的校外人员身份,甚至有人建议学校关紧大门,将所有校外人员挡在校门之外,以确保学生的在校安全。这种关心学生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紧闭学校大门的建议,无异于因噎废食,实不足取。
大学作为教育科研机构,本身具有公益属性,本应秉持开放包容态度,打开校门,促进校内外的交流互通。事实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高校的大门都是向公众敞开的。只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高校一度关起了大门。近来,不少高校已经重新开启大门,公众对此给予了高度认可。在此背景下,试图打着安全的旗号关闭大学校门,甚至是把已经打开的校门重新关上,也有悖民意。
回到此次事件,打人者固然有错,应该得到处罚。可也属事出有因。被打的大学生训练过程中被足球击中头部,心生怨愤,打人者见自己孩子被“怼”上前护子。这都是人之常情,只不过,情绪失控导致冲突升级。客观而言,这样的冲突,跟当事双方的校内校外身份无关,跟事件发生的地点无关。想通过关闭大门来规避这类冲突,恐怕效果有限。即便是校外人士不能进门,在校人员之间就不会发生类似冲突吗?
总之,对于上海交通大学学生校园内被打一事,确实应该高度重视,严肃处理,但也不必反应过度,在查清事情原委的基础上依法依规处置就好,无需强调当事双方的校内校外身份,更不能因为这样的事把校园大门一关了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