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38年8月30日,新四军特务营营长叶道志被以叛逃罪执行枪决,叶道志被枪决前夕

1938年8月30日,新四军特务营营长叶道志被以叛逃罪执行枪决,叶道志被枪决前夕,他的战友陶勇曾多次向新四军军部求情,但依然没能阻止他被枪决的事情。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8年8月30日,新四军特务营营长叶道志在皖南云岭被以叛逃罪执行枪决,临刑之前,他的战友陶勇多次向军部求情,希望能宽大处理,但没有改变结果,那一天,一名从红军走来的老战士永远倒在了自己人的枪口下。   叶道志出生在湖北黄安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参加红军,在鄂豫皖根据地参加了反围剿战斗,后来又跟随红四方面军经历了川陕苏区的多次战役。   他随部队完成了长征,算得上是经历过血与火考验的老红军,在长期的战斗中,他从一名普通战士逐步成长为营级干部,多次担任师、团职务,带兵打仗勇敢果断,得到上级肯定。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达成合作,南方的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叶道志被调入新四军特务营,担任营长,驻守在皖南云岭。   当时的新四军刚刚成立,编制变化较大,很多原本担任高级职务的红军干部被调整到较低岗位,叶道志原来曾任红军师政委,现在只能指挥一个营,而且装备极差,军心不稳,他的内心极为不平。   由于新四军多由福建、浙江等地游击队改编而来,战士语言和文化习惯差异较大,叶道志来自湖北,与士兵沟通极为不便,思想工作难以展开,他对工作状态十分苦闷,又看到身边不少战友的处境也都不如意。   就在这时,一些旧日战友与他取得联系,说可以帮忙调到八路军去,甚至承诺有更好装备和职位,叶道志动了心,尤其是在看到周围国民党部队装备精良,而自己部队却依旧用着旧步枪时,这种落差让他情绪低落。   1938年8月初,叶道志与几名熟识的老战友商量后,决定离队,他们本打算前往八路军129师继续抗战,希望能在熟悉的环境中发挥作用,也借机脱离当前的困境。   8月初的一天,他带着三名警卫员以外出查看地形为名悄然离开,途中经过铜陵时被新四军侦察队发现并带回军部。   新四军军部获知此事后极为震惊,当时的新四军处于初建阶段,干部构成复杂,来自不同背景和地域的人员组织纪律观念差异较大。   国民党特务在周边地区活动频繁,不断试图策反红军干部,已经引发多起离队事件,军部高度重视此次离队事件,立即组织调查。   起初,叶道志辩称是为了争取装备而与友军接触,但在证据面前,他很快承认了擅自离队的事实,并多次提交检讨,表示愿意接受处分。   他的战友陶勇了解他的过去,为人坦率、作风顽强,在红军时期作战勇猛,一直是部队骨干,他亲自向军部领导写信求情,认为叶道志是一时冲动,并没有叛变动机,建议予以从宽处理。   军部认真研究了情况,虽然叶道志并未与敌方接触,也没有造成实际危害,但他作为一名营级干部,在部队纪律尚不牢固的时期,私自离队无疑在士兵中造成极坏影响。   特别是1938年上半年,皖南地区已有多起干部被敌特诱骗离队事件发生,若不依法严惩,恐引起更多人效仿,动摇军心士气,军部最终决定将其定性为“叛逃”,处以极刑。   1938年8月30日,新四军军部在云岭召开大会,宣布叶道志被以叛逃罪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当时他只有28岁,是新四军中最年轻的老红军营长之一,枪声响起,一段本应延续的革命生涯就此终结。   不久之后,军部继续调查当时联络叶道志的人员,最终查明,这实际上是一起有计划的诱骗行为,对方已被国民党特务收买,目的就是动摇新四军军心。   这进一步说明叶道志确实并无投敌意图,是在被诱导下的一次错误选择,可惜,他已经没法再为自己辩解。   1945年,在党的七大召开前,相关部门对叶道志案进行了复审,认为其行为属于擅自离队,不构成叛逃,应撤销原判,恢复革命军人身份。   此后多年间,他的部分战友也曾反映情况,希望对他予以公正评价,1983年,总政治部最终确认叶道志没有背叛行为,认定为内部矛盾导致的错误,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叶道志的结局令人惋惜,他在红军时期是可靠的指挥员,在新四军初期的复杂环境中,受到心理和组织结构变化的双重压力,加之敌对势力干扰,最终走向了错误的道路。   他的案件也成为新四军在初期纪律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典型案例,长期被用作教育教材,提醒后人,革命纪律是部队生存的底线。   在枪声过后,人们才真正理解那段历史的沉重,对每一个为民族奋斗而牺牲的战士,无论生前功过,都应本着事实和历史的态度予以评价。   叶道志虽然走错了一步,但他曾经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这份牺牲不应被遗忘。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参考资料:《猛将陶勇》当代中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