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2年,青海18岁女兵修水管时,挖出2吨银元,她四下张望,确定周围没人后,撒

1982年,青海18岁女兵修水管时,挖出2吨银元,她四下张望,确定周围没人后,撒腿就往外跑,没想到,这一举动,竟然解开了一个埋藏30多年的秘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2年夏天,青海贵德县的天气格外干燥,18岁的陶金兰在园艺农场的工地上干活,任务是修自来水管,那年县里启动了修建水利管网的工程,想把水从地底下直接引到老百姓家中,解决长期以来吃水难的问题。   她和表哥陶恩明报名干了这一段,正好是最难的一段,需要在楼梯下面打穿土层,深度超过一米五,力气小的人根本干不了。   陶金兰出身普通农户,小时候帮家里种地放羊,干惯了粗活,进了民兵队伍之后,虽然没有工资,但她总愿意接点活挣工分补贴家用。   修水管的活虽然累,她还是咬牙干了下来,那天,她和表哥已经连续干了半个多月,太阳高高挂着,地表坚硬,铁锹下去都得费好大劲儿。   下午时分,她一锹下去,忽然听见“咔嚓”一声脆响,她停下动作,蹲下来扒开土层,一只瓦罐的边缘露了出来。   罐子已经破了,罐口那一侧碎成几片,里面滚出来几枚银光闪闪的硬币,她仔细一看,是她在民兵训练时见过的银元,银面上的人头像清晰,成色也很好。   她没有继续挖,而是先回头看了看周围,确认没有别人注意到这边,她知道这不是普通的财物,数量也可能远超眼前所见,她立刻让表哥看住现场,自己跑回县里去找武装部汇报。   她当时没带任何东西,也没换衣服,怕事情耽误了,一路跑得满头大汗,到武装部时脸都是红的,她只说了一句话,说园艺场那边挖出了银元。   武装部接到报告,马上组织人手赶到现场,县里、财政局、银行、公安接到通知之后也陆续到了,那个院子原来是旧时的官邸,后来改成农场,地面上已经看不出当年的模样。   到晚上,村里来了不少人,有帮忙的,也有围观的,大家都看着,但没人动手去摸,人们都知道,这种事不是能藏在家里花的。   第二天一早,县里组织人手开始清理,先是把土一层层筛掉,把瓦罐一个个拎出来,罐子早已碎裂,银元散落在周围的土里,有的地方一撮泥巴翻开,底下就是成堆的银币。   有些罐子底部还压着银锞子,形状各异,大小不一,有人用小木棍挑,有人跪在地上筛,前后挖了好几天,才把所有藏银清理出来。   最终统计结果出来:总共67981枚银元,1500多个银锞子,总重量超过两吨,银元大多是民国时期铸造的“袁大头”,还有少量“孙小头”“龙洋”等币种,保存状况良好。   银锞子的形制显示,它们并非民间铸造,而是经过统一铸造程序,可能属于地方权贵私藏之物。   有关部门调阅了旧县志和档案,确认这些银元与当年贵德一带的地方军阀马元海有关,马元海是民国时期的一名地方势力人物,靠掌握武装与征税权,攫取了大量财富。   根据调查,这些银元是他在1949年逃亡之前秘密埋下的,当年他把贵德作为私人财产经营多年,攒下的银两最终藏在这处院落中。   消息上报到省里,省政府决定将这批银元和银锞作为文物处理,一部分送往青海博物馆保存和展览,其余由财政部门统一入库。   为防止流失,整个过程中不使用机械筛选,全部依靠人工操作,筛完之后再三复核,每一枚银元都登记造册,很多工人通宵不眠,轮班守着仓库。   陶金兰的事迹在县里传开了,县政府召开表彰大会,奖励她和陶恩明每人500元现金,还发了锦旗、自行车和缝纫机,那时五百块是一笔大钱,足够一家人生活好几个月。   省政府也对陶金兰的行为予以肯定,授予她“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的称号,并记一等功一次。   她拿到奖金后,没急着花,存进了银行,后来她进入老干部局工作,还照顾过一位孤寡老人,整整九年没有间断,直到老人去世,她还资助了一个家庭困难的孩子,从小学一直供到大学毕业。   陶金兰说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她的举动没有多讲道理,也没有考虑太久,当年那一跑,换来了一个秘密的揭开,也让无数被掠夺的民间财富重新回到国家手中。   她至今仍住在贵德镇,过着和别人一样的生活,但她的名字早已被写进了学校的德育课本,成了那段历史里最朴素却最耀眼的一个注脚。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西宁晚报——一铁锨挖出七万枚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