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花和尚”苏曼殊在上海广慈医院暴毙,时年34岁,生前谈过28位女朋友,汪精卫、鲁迅等好友整理寥寥无几的遗物时,在床底下发现了他奇葩死因。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18年春天,上海广慈医院里的一间病房传出异样,清晨查房时,护士在病床底下发现一堆五颜六色的糖果纸、糖炒栗子的果壳和半融的冰淇淋盒。 床上躺着的是著名诗人、翻译家、革命者苏曼殊,他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医生赶到时,只能确认他因急性胃扩张导致肠穿孔死亡,年仅三十四岁。 三天前,苏曼殊因糖尿病恶化住进医院,医生明确叮嘱他禁食甜食,并安排护士严密看护,他在病房中点头答应医嘱,面容疲惫,气色不好,第一晚,护士打扫时在床边地上发现了水果糖纸。 第二天早上,趁护士轮换之际,他独自离开病房,不到一小时就回来,嘴角还沾着栗子碎,护士打开被褥,找到一包热气尚存的糖炒栗子。 医生重新下令禁止一切食物,并限制他外出,但当天下午,病房里又飘出冰淇淋的奶香,护士推门进去,看见他嘴边残留着奶油。 第三天中午,他拖着虚弱的身体出了医院,附近一家糕点铺老板记得他身穿僧袍,面色苍白,买了两块年糕和一盒八宝饭,他把食物带回病房,藏在枕头下面。 晚上,他吃下整盒八宝饭后腹部剧痛,额头冒汗,仍从床头柜里摸出几颗水果糖塞进口中。 凌晨两点,他开始呼吸困难,蜷缩在床上,想按铃叫护士却没有力气,四点多,体温急剧下降,心跳减弱,五点半,护士发现他已经停止呼吸。 整理遗物时,汪精卫和鲁迅等好友来到医院,大家对他的去世早有心理准备,但这种死法令人难以接受,病房中到处都是糖纸和食物残渣,枕头底下一块咬了一半的年糕已经发硬。 护士说他曾在夜里多次要求吃糖,还偷偷藏糖在床垫夹缝中,医生回忆,苏曼殊的糖瘾不是普通的喜好,而是一种强烈的依赖,他在住院前最后一次门诊时,口袋里掉出几颗水果糖,桌上还有吃到一半的巧克力。 苏曼殊的糖瘾由来已久,年少时他作为私生子,生活艰苦,常年吃不饱饭,小时候在广州,被祖母关进柴房三天,只靠一块发霉馒头撑过高烧。 成年后,他用金牙换糖吃的事被传为笑谈,他每日消耗大量甜食,喝炼乳、吃栗子、点心、糖果不断,哪怕身体已明显衰弱,也从不间断。 他一生情感经历丰富,传说中曾与二十八位女性有过情感纠葛,他在东京读书时曾爱上一位日本女子,因家庭反对未能结合,女子最终自尽,这件事对他打击极大,后续的感情都不顺利。 枫子是他较为认可的知己,但他们的关系也无果而终,他在精神上渴望理解,却总是无法长期承担情感的责任。 他出家三次,也还俗三次,第一次是在南京栖霞寺,因为偷吃鸽肉被逐,第二次是在广东海云寺,因偷食牛肉火锅离开。 第三次在杭州灵隐寺,他刚进寺没几天就因偷吃冰品暴露身份,他身穿僧衣却沉迷食色,在佛门与红尘之间来回徘徊,无法彻底遁入空门。 他在文坛和革命圈内都有重要地位,写诗、作画、翻译佛经,多才多艺,文章常登报纸刊物,他曾为《民报》撰写文章,抨击社会黑暗,抨击袁世凯,参与传播革命思想。 孙中山曾亲自过问他的病情和丧事,蒋介石也曾为他卖衣买糖,他的作品在他去世后一度供不应求,诗集《燕子龛诗》迅速售罄,加印速度跟不上购买量。 苏曼殊的死震动文人圈,鲁迅整理他的手稿时发现许多纸张沾满糖渍,有些还被老鼠啃咬,陈独秀评论说他是被欲望吞噬的代表,朋友们在他的棺材里放了糖果,当作最后的安慰。 他的墓地位于西湖边,墓碑上只有简单四字:“曼殊之墓”,多年后有人在他墓前种下糖枫,每年落叶像极了糖纸,有游客将糖果摆放其上,希望祭奠这位早逝的诗人。 苏曼殊的死法,荒诞却真实,他用甜食麻痹痛苦,最终被糖果埋葬,他的生命虽短暂,却充满张力,他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僧人,也不是简单的诗人,他既不守戒律,也不循常规。 他选择了一种挣扎而自由的方式生活,最终在甜蜜中走向终点,这个三十四岁离世的“糖僧”,用一生写下了一段特殊的时代记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忏尽情禅空色相:苏曼殊》王乐 北京联合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