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彦
当专家说着家乡话走进村头卫生院,当搭载了尖端医疗设备的移动车驶入乡间小道,一次医疗资源下沉与基层患者需求的双向奔赴,在淮安正式开启。近日,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三乡行”公益医疗行动正式启动,这场以“乡音乡情家乡行”为主题的活动首站落地淮安市淮安区。
方言问诊,老乡专家暖人心
6月26日上午8点,车载CT和乳腺筛查车开进了淮安市淮安区钦工镇腾飞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此时,两三百名当地居民已排起长队。义诊现场,南京来的专家团队用淮安方言与患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70岁的颜师傅在5月14日的体检中发现肺结节,虽然初步判断为良性结节,但他仍心存忐忑。他一大早就带着片子赶来,希望专家能“一锤定音”。义诊专家仔细看完片子,确认结节为良性,并叮嘱他三周以后复查即可,颜师傅这才放下心来。
在淮城医院、淮安市肿瘤医院的门诊大厅,当天的义诊活动也同步展开。据悉,该公益活动首站选择在淮安,得到了淮安市肿瘤医院的积极响应,医院也派出多名专家参与义诊咨询。淮安市肿瘤医院副院长张月清说,用“乡音”与群众沟通,用“乡情”拉近距离,这种“家乡行”模式,能让更多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
资源下沉,夯实基层医疗发展
江苏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束一平说,这次公益行动就是以乡音乡情为纽带的家乡行,旨在推动省级优质肿瘤防治资源精准下沉,提升患者看病就诊的获得感,夯实基层医疗发展根基。“统计显示,江苏省年新发肿瘤患者约29.9万。在省肿瘤医院,70%的就诊患者来自异地,外地基层患者有大量的就医需求。”束一平说,医院众多医疗骨干生于江苏、长于江苏。依托这一独特优势,开展“三乡行”活动,让医生可以乡音乡情为桥梁,显著提升患者对诊疗方案的信任度与依从性,让基层群众切实感受到“家乡医者”的人文关怀。
束一平表示,“三乡行”并非简单的“送医下乡”,其核心在于为基层培育可持续的“造血”能力。作为江苏省癌症中心、江苏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医院组织名医回家乡,通过手术带教、远程会诊、人才培养等多元路径,系统提升基层医院肿瘤诊疗水平,为基层医疗注入持久动能,推动优质资源真正扎根乡土、开花结果。
科技筛查,尖端设备进乡村
此次“三乡行”,不仅派出强大医疗阵容,更首次引入前沿医疗技术。活动当天,江苏省肿瘤医院在淮安市肿瘤医院正式启动“5G远程超声诊断平台”项目。该项目依托5G高速移动网络,通过建立远程可视操作系统,使江苏省肿瘤医院本部专家能够远程操作超声机器人为淮安患者实施“零距离”超声诊断。
李女士有慢性甲状腺炎病史,近期出现颈部迅速肿大的症状,辗转多家医院均未能明确病变性质。得知江苏省肿瘤医院和淮安市肿瘤医院搭建了远程会诊平台,她专程前来就诊。谨慎起见,院方为其申请了远程会诊请求。省肿瘤医院超声科主任张婷上线后,操作机械臂,为李女士完成了超声远程检查。
在钦工镇,配备低剂量螺旋CT的“移动肺健康巴士”和搭载高清超声设备的乳腺筛查车,共同组成了一个流动的“微型体检中心”。针对筛查中发现的可疑病例,省肿瘤医疗队专门设立“绿色随访通道”,为患者提供后续诊疗指导和跟踪服务。
省肿瘤医院院长宋宁宏介绍,从单次义诊到长效服务,未来“三乡行”项目将持续走进江苏各地及邻近省市,并结合世界乳腺癌防治月、全球肺癌月、重阳节等节点开展专项行动。通过“母女同行筛查计划移动健康巴士”“一封家书健康传递”等创新形式,推动癌症防治关口前移,逐步形成“预防—筛查—诊疗—康复”的完整服务链。
转自:滚动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