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杨延昭只要一鼓作气,就能消灭大辽,彻底解决宋朝与大辽之间多年的争端,但是,宋真宗并没有同意杨延昭的请求。那么,宋真宗为什么不同意? 关于宋真宗不同意的描写,出现在书中第三十一回《呼延赞途中遇救 杨郡马大破辽兵》中: 六使顿首奏曰:“机会难得,宜乘陛下车驾在此,威风百倍,臣率所部,直捣幽州,取萧后地图以献,永息边患。此千载之盛举,乞准臣奏。”帝曰:“卿言甚善,奈车驾久出,壮士疲困,须待回朝议之。” 在上面这段描写当中,虽然杨延昭表示机会难得,希望能直捣幽州,“取萧后地图以献,永息边患。此千载之盛举,乞准臣奏。”,但是宋真宗就是不同意。宋真宗的理由,看起来似乎也是成立的,那就是“壮士疲困”。而且,当宋真宗将要班师回朝的消息发布之后,将士们确实是“无不欢跃”,从而也证明了,宋真宗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但是,或许宋真宗是真的没注意到,或许是宋真宗故意装作不知道。所谓的“壮士疲困”虽然是事实,但是也只是跟随宋真宗被围困的这些将士们才是真正的“壮士疲困”,而杨延昭带来的部下和八王赵德昭带来的勤王之师,却个个都是斗志昂扬的,完全没有任何疲困的状态。 而且,能够直捣幽州拿下萧后的力量,指的就是杨延昭和赵德昭的部队。对于这一点,其实宋真宗真的是心知肚明的,正是因为他心知肚明,所以才会坚决的不同意杨延昭这么做。理由,就来自于宋真宗对自己皇位的担心。 大家想想看,宋真宗派使臣去寻找杨延昭,杨延昭不来,八王一出面,杨延昭就来了,如果你是皇帝宋真宗,你会怎么想?不仅如此,杨延昭不来,整个宋朝的将士们,就没人敢来救驾,而杨延昭一来,不仅杨延昭的旧部下悉数全到,连汴京的勤王之师也跟着来救驾,这说明什么?不正是说明,杨延昭已经能影响到整个宋朝的军队了吗? 对于宋真宗而言,大辽是自己的心腹之患,这一点都不假。但是面对外患,貌似自己身边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杨延昭与八王的关系那么好,一旦八王想要与自己争夺皇位,自己完全没有胜算。 所以,就算曾有一个消灭大辽的机会,放在宋真宗面前,宋真宗为了自身皇位的安危考虑,也绝对不会珍惜的。所以,宋真宗才会表示,一切都等回到汴京再做商议,从而遏制住了杨延昭地位上升的态势。 只是,这么好的机会,放弃了真的是太可惜了。宋真宗的班师回朝,也真的给大辽的萧后以喘息之机。那么将来,要想真正消灭大辽,真的是难上加难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