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夜里打刀鱼,早晨打江鲈……江鲜回归第一天,钱塘江渔民彻夜忙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是北宋时期的范仲淹描绘钱塘江渔民捕捞鲈鱼的生动场景。靠江吃江,钱塘江渔民,人水共生。

7月1日,4个月的禁渔期结束,钱塘江上舟来船往打鱼忙,江鲜成为老饕们的热点追求。热点背后,藏着忙忙碌碌打鱼人的身影。

早上7点多,西兴大桥下,钱塘江上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的,一片打鱼船……

钱塘江南岸码头,谢大姐蹲在江边,望着江面。

轰隆隆的,由远及近,一艘渔船进港,坐船尾的渔民利索地息了马达,靠着水流和惯性,船慢慢抵岸。

来的船是老金家的,谢大姐和他搭话,“看样子有个百把斤,今天不要去钓了……”老金坐在船头,脸上堆着笑,点了根烟,深深地吸上两口,跳下船来,牵着缆绳系到江堤。

老金家世代打鱼,他从16岁起打鱼,到今年70岁,“熬不牢了。”他已经熬了一个通宵,凌晨打刀鱼,早上打江鲈鱼。

老金的船,鱼舱窄小,加氧机不断冒着泡泡,江鲈挤压,翻着白肚皮。老金抄起一网,江鲈活脱脱地跳着,水珠四溅。

第一口江鲜得抢,得起早,凌晨4点就卖光了

渔获分类,转运鱼市。老金这一舱江鲈居多,有鳖,有鳗鱼。

鱼市距离码头不远,西兴路与闻涛路交叉口的一处停车场边上。谢大姐说,开渔的时候,除了渔民,一些老主顾,尤以江鲜为主打特色的饭店店主,也兴奋起来。“想买第一口江鲜,得起早,得抢,鱼市差不多早上4点就结束。”早市结束,要买江鲜,去缤纷生鲜汇。

一些散客寻到江堤,“都有什么鱼?”“怎么卖?”大的江鲈价格高,130块一斤,小点的80块一斤;江鳗鱼最贵,越大越值钱,平均1000块钱一斤。

一个皮肤黝黑,戴着草帽,骑着电动三轮的老头引人关注,问他多大年纪,他笑着说29岁。家住附近,每年这个时候都来看鱼。没遇着想要买的鱼,大爷调头,离开时笑着说,“我92岁了。”

老金打了50多年的鱼,惯看秋月春风,禁渔、开市这些年,媒体也是年年来,想他和攀谈两句,老金拱拱手。

“他哪有时间,”谢大姐一旁接话,“今晚还要继续打鱼,一般年轻小伙子都比不过他。”

谢大姐今年60,她老公也是60,打了30多年的鱼,家里两个女儿都长大成人,在城里工作。在滨江区,家里除了自住房,另外还有两套出租,租金一月8000来块。

吃喝不愁,为什么这么拼?她指指老金远去的背影,意思他都没歇着,劳动惯了,歇不住。

谢大姐看看手机,喃喃道,“我家的也该回来了。”

她和老公,各有分工。船上的规矩,女人不下水,她等着船靠岸,收拾渔网,渔获处理,售卖。打鱼人从7月忙到第二年2月,人勤快些,加上年成好,一年30多万也是可以的。

这听起来还不错。谢大姐立即反驳,“打鱼有什么好的?”

她数落着打鱼的艰辛,长年水上作业,干的是体力活,风吹日晒,皮肤漆黑,手上老茧,腿上风寒,三餐不着点……

鱼性、水性、水情……打鱼是一门技术活

一旁等着下水的孔先生笑了,职业打鱼,确实吃不消。孔先生70后,本地人,打鱼也有10多年历史,“跟着老人学学,每年这个时候来下水撒上几网。”

孔先生说,自己打鱼一为爱好,二为尝鲜,打上的鱼送亲朋,也有人情。

要会水,会开船,识水性,懂水情,还要懂鱼情。什么时候下网,什么时候收网,什么时候打深,什么时候打浅,都是门道和经验。

钱塘江打鱼最要紧的是关注潮汛,潮信有时,初一、十五,潮水几点来,本地渔民甚至不用查看老黄历,掐一掐,念一念就知道了。在渔民中流传一些歌诀,“初一、十五晌午潮,月半大潮半夜来。”

“受天体引力影响,潮水来的时间,每天往后推迟45分钟左右,”孔先生说,“打鱼下网的时间很讲究。”

比方说弄潮儿,潮头鱼,潮头鱼在涨潮前,海水涌动,海底的营养盐类翻滚,往钱塘江倒灌,鱼追着食物跑,或被潮水推着跑,涨潮前一个小时下网,潮来就要收网,不收网网就打没了,船头得迎着潮头,不然就打翻了。涨潮后、退潮前相对平稳的间隙,适合打鱼;还有就是退潮前一两个小时,往海里回游的鱼较多。

这讲的是潮水对打鱼的影响,其他像鳗鱼喜欢浅滩,草鱼喜欢水藻,江鲈喜欢早上活动,这些都是对鱼性的把握。

“门道很多,吃苦头,年轻人不愿学。”孔先生转身下水去了,“往大了说去,打鱼也是传承这门技艺。”

钱塘江打鱼列入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4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风雅钱塘》记录了钱塘江“九姓渔民”的故事。

九姓渔民又称“九姓渔户”或“九姓渔船”,指的是旧时漂泊栖息在钱塘江上,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和一部分从事水运的船民。九姓渔民的分布面很广,整个钱塘江流域都有他们的足迹,杭州建德区域最为集中。

九姓渔民因为是贬至水上的,(相传为元末陈友谅部属,被贬为贱民,世代舟居,以渔为生。)被剥夺了一切公民应有的权利,不能上岸居住,不准穿长衫,他们的子弟不能入学,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不能跟岸上人通婚;甚至上岸不允许穿鞋,就是大冷天到岸上来卖鱼,也不能穿鞋子;衣服也不准钉布扣,只能用一根草绳围着。九姓渔民由于几百年来的与世隔绝生活,所以形成了一些比较独特的文化和习俗。水上婚礼是九姓渔民生活习俗当中最有特色,也是最精彩的,由“接亲”“吃离娘饭”“抛新娘”“拜天地”“进洞房”等组成,因为都是在水上进行的,以蓝天碧水为背景,所以非常有特色。

20世纪中期,政府推动“九姓渔民”上岸定居,结束了将近500年的水上漂泊。

2006年,“九姓渔民习俗”被列为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水上婚礼、渔歌等传统成为文旅亮点。

2019年起,钱塘江实行每年3-6月全流域禁渔,禁止除休闲渔业外的所有捕捞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