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陈景润毕业后分到北京四中教书,学校却因口齿不清辞退他。之后他摆摊租书,艰难度日。然而一个人的出现,却改变了他的命运...... 1954年的冬天是陈景润人生中最悲惨的冬天,他的父亲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辛辛苦苦送儿子去念大学,到头来竟然连一份工作都找不到,只能整日躺在家中,这可怎么办? 陈景润家里条件不好,家中有三个孩子,父亲每个月的工资本来就少,还需要供大哥上学,母亲还需要照顾年幼的妹妹,家里一天才只能吃上一顿饭。 小学时,因为陈景润过于弱小,还会有高年级的同学欺负他,陈景润打不过那些人,哭着回家找母亲说要退学,母亲抱着他说:孩子,你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有出息,他们就不敢欺负咱。 母亲的这番话点醒了他,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流过泪,将痛苦化作学习的动力,成绩也是名列前茅,陈景润在初中时,遇到了他人生中的引路人。
他的初中数学老师是一名来自清华大学的教授,知识很渊博,陈景润很喜欢数学,老师注意到他,也就会多给他讲知识,还告诉他,学好数学能够帮助国家强大,更是激发了陈景润对数学的热爱。 高中时,陈景润所在的学校邀请到了有名的数学教师沈元讲课,在课堂中,他提及到了世界上的数学难题,关于哥德巴赫猜想,而这个故事恰恰吸引到了陈景润,此后,他开始了漫长的研究历程...... 1949年,陈景润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被厦门大学数学系录取毕业后,被学校分配到了北京四中去当老师。 虽然陈景润学问很高,但当给学生授课时,却不知道从何而讲,再加上陈景润说话不流利,口齿不清,学校便不再让他讲课,安排他批改作业,从小陈景润的身体状况就不太好,长大后更是没有得到治疗,在校期间,也多次生病,最终在1954年,校方就以让他回家养病辞退了他。 看着父亲为自己忙碌的身影,陈景润心里也十分痛苦,他想赶紧找到一份工作,但却没那么容易,心里每天都在焦虑,只能通过去家附近的书店看书缓解,时间长了,店里的员工都感到厌烦,因为他只看不买,赚不到钱,就不再欢迎他。 后来,陈景润心中一想,要不开始卖书吧,自己还能看也能赚点钱,在家人的帮助下,陈景润开始在马路边摆摊,一天下来也能赚几毛钱。
1955年,一次偶然的机遇下,陈景润的哥哥见到了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于是他急忙上前,将陈景润的困境告诉了校长,校长一听,觉得这样的人才,浪费了多么可惜,就决定让他去厦门大学当资料员。 得到消息时的陈景润还在路边摆摊,看到远处父亲急忙赶来,将手里那份盖着厦门大学公章的信函给自己,陈景润激动地抱着父亲痛哭起来。 陈景润来到厦大,对他的工作十分满意,每天除了整理资料以外,还不用和其他人打交道,每天有充足的时间留给他研究数学,为了圆梦,陈景润不管是寒冷还是炎热,都守在那间小阅读室里,仔细钻研,光他计算的草稿纸都装了好几个大麻袋。 最终在1973年他发表了“1+2”详细证明,瞬间在世界引起了轰动,他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做出最大贡献的人更是被授予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