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3年,八路军战士张思问被俘,一天,日军让他去地主家磨玉米面,地主对他说:“

1943年,八路军战士张思问被俘,一天,日军让他去地主家磨玉米面,地主对他说:“河对面就是苏联,再不跑,就要被鬼子杀死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3年9月的一个夜晚,黑龙江东宁山区的寒风格外刺骨,小乌蛇沟工地上的破旧工棚里,43名中国战俘正等待着每十天一次的"洗澡时间",他们看似疲惫不堪,实则个个心跳加速,因为这个看似平常的夜晚,将成为他们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批战俘大多是在1943年初被抓来的,其中的张思问,曾是八路军的一名战士,那年春天,他在河北枣强的战斗中右臂中弹,被迫藏在村民家里养伤,不幸的是,一个汉奸出卖了他,日军很快找到了他,但奇怪的是并没有立即处决他。   张思问和其他被俘的战友们被塞进了一列开往东北的闷罐货车,那段经历,是所有幸存者永远的噩梦,封闭的车厢里,人挤人,几乎没有食物,只有少量脏水,疾病在车厢里肆虐,不少人死在了路上,当火车终于停下时,从车厢里走出来的,只剩下不到一半的人。   来到东宁后,他们才明白日军的意图,这里正在秘密修建一座军事要塞,而他们就是被抓来当苦力的,工地上的生活如同地狱,破烂的工棚根本挡不住寒风,稀得像水的玉米糊糊和几颗咸豆子根本填不饱肚子,每天天不亮就被赶去干活,稍有不慎就会挨打。   监管他们的是13名日本兵和一个翻译官,虽然看守的人数不多,但他们全副武装,而且残暴凶狠,战俘们被严禁交谈,但大家都清楚,等要塞修建完成,等待他们的必定是死亡。   转机出现在9月初,那天,张思问被带到山下一户地主家磨玉米面,这位老地主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告诉他河对岸就是苏联,这个消息像一道闪电,照亮了所有人的希望。   回到工棚后,张思问和其他几个可靠的战友开始秘密策划越狱,他们发现日军每隔十天就会让战俘们集中洗澡,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大家开始悄悄收集和藏匿工具,把铁锹、木棍、铁片等改造成简易武器,他们还仔细观察和记住了日军的换岗时间和巡逻路线。   为了不引起怀疑,这些天里战俘们表现得异常老实,甚至比平时更加卖力地干活,日本兵和翻译官完全没有察觉到,死亡阴影下的这群人正在策划一场惊天的反击。   计划就定在9月11日的"洗澡时间",这个日子选得恰到好处:天气转凉,夜晚较长,而且是他们最熟悉的例行安排,43个人,要面对的是全副武装的看守,他们知道,这将是一场生死之战,稍有差错就会全军覆没,但对他们来说,这是唯一的生路。   九月十一日的夜晚,当翻译官例行走进工棚喊人洗澡时,压抑已久的怒火瞬间爆发,早已准备多时的战俘们突然暴起,手中的铁锹重重落在毫无防备的翻译官头上,这突如其来的反击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   战俘们分工明确:一部分人迅速解决了熟睡的看守,另一部分人则去夺取武器,在黑暗中,43个饱受折磨的灵魂终于迎来了复仇的时刻,他们用简陋的武器,发泄着这几个月来的所有屈辱和愤怒。   但时间不等人,远处的日军据点已经被惊动,汽车的轰鸣声越来越近,张思问和战友们立即分成两组:一组抢在前面往界河方向狂奔,另一组就地设防,用缴获的武器掩护同伴撤退。   夜色中,枪声此起彼伏,追兵的火力凶猛,但逃亡者们却无暇顾及,他们只知道,河的对岸就是生机,寒冷的河水打湿了他们破烂的衣衫,但求生的本能让他们顾不上冻僵的四肢。   这场惊心动魄的逃亡,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两名同伴在枪林弹雨中倒下,十个人不幸被俘后惨遭杀害,但包括张思问在内的三十一人,最终游过了这条象征自由的界河,爬上了苏联的领土。   当他们精疲力竭地瘫倒在苏联的土地上时,探照灯的强光照亮了他们伤痕累累的身躯,苏联边防军看到这群衣衫褴褛、浑身湿透的逃亡者,立即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获救后,苏联方面严格审查了他们的身份,考虑到他们的特殊经历,苏方给了他们两个选择:回国或留下来协助对日情报工作,张思问选择了后者,开始学习无线电技术,继续以另一种方式与日本侵略者战斗。   直到1946年,张思问才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他选择了平静的农村生活,但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永远铭刻在他的记忆中,多年后,当日本解密了关东军的档案,人们才知道东宁要塞的真相:那里不仅是一个军事要塞,更是一座吞噬了无数中国劳工生命的死亡集中营。   2009年,在河北新河的一个普通农家院落里,经历过生死考验的张思问,在87岁时平静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他的故事,成为了那个战火纷飞年代最动人的见证。   这群勇敢的逃亡者,用血性谱写了一曲震撼人心的自由之歌,他们不仅是在逃离死亡,更是在向暴虐宣战,他们用行动证明: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只要还有一线希望,人性的光芒就永远不会熄灭。   信息来源:东宁要塞网——张思问